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及答复网友(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16日 12:24:01 

来说,就是“个性”,而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目前,我所看到的“西方教育”我自己感觉,一个字——“过”。我觉得放在中国尺度过了,或者说,被一些父母“错误的理解”之后用在孩子身长,产生了“过”的效果。(要说明的是,我不是研究西方教育的学者,我所看到的只是国内的一些书刊介绍也许就是板凳说的过时的东西)我不知道真正的西方教育是不是就是这样。过分的强调了个性,兴趣,爱好而忽视了纪律,规矩,责任。我知道,每个国家教育的侧重是不一样的,这个和一个国家的传统有关,比如德国,是很讲规矩的。但是,在我们所看到的国内的关于西方时髦的育儿观点中,很少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介绍。所以有些父母会做的“过”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教育的手段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但是目的不能改变。目的是甚么,是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中国的传统教育侧重规矩,西方侧重所谓的个性。但是,我不认为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会扼杀他的兴趣、爱好、想象。
  我不迷信专家,西方教育方式,正是因为每个个体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才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系统的早期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孔子这家的教育理论已经很完整清楚的表达。其实,具体的系统的条文是围绕着思想不断更新的。
--------------------------------------------------------------------------------
  what:
  在澳洲的幼儿园,孩子第一个要学的,是“share(分享)”,“taketurns(轮流)”,以及适应集体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以为鼓励“个性”就是不要纪律。其实教育的真正要旨是要让孩子能够在社会规则下展现个性。
  我个人觉得,中西方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给孩子的时间,澳洲的学校给孩子很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温和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而中国的孩子,有一种急切强加的感觉,到什么时候就必须怎样,孩子的快乐程度自然就降低了。而且,一个更不好的副作用是,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被剥夺了。他们习惯于被要求,而不是理解后再适应。我担心的是,对孩子的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影响?
--------------------------------------------------------------------------------
  板凳:
  答笨cc,我们的想法有些接近,很遗憾,可能我表达得不好,日子到现在也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可能我原贴里有些话说得不让人爱听,不过例子也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是在这里看到有几位妈妈讨论的。
  其实我的原贴根本没有涉及到教育还是不教育的问题,这点不用争辩,也不关西方和东方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我们怎么看待早期的婴幼儿。就象日子说的可能很多的人都认为最初的婴儿像一张白纸。这样的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候的方式方法。
  说实在的,我的意思没有被日子理解,所以我也不再想说什么了,感兴趣的朋友,请看看我的原贴。我们可以在那里继续讨论
--------------------------------------------------------------------------------
  板凳:
  个性和集体性,在我的原贴中也没有涉及,可能确实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