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等于······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02日 21:23:00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而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更是不能用笔记记下来的。因为父母每时每刻对孩子的教育都充满着希望,孩子刚刚蹒跚学步,妈妈就拿着各式各样的育儿卡片,每天在孩子面前翻来翻去;孩子学会走路了,妈妈就会不计支出,每周带孩子去练习空手道、学围棋、画画、钢琴、芭蕾……;为了能够给孩子熏熏语感和西洋的做派,心里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成为通晓“琴棋书画”、“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天才,能被名牌大学录取,被跨国公司录用……就让孩子每天看图识字、写字、安排种类繁多的学习项目渐渐成为父母的义务,问题在于这些训练常常缺乏人文的背景和性情的熏陶,而仅仅成为一项可以“兜售”、“炫耀”的技能,孩子对待它们的态度也是“应付”大于“爱好”,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它们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商。

这些都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过于重智轻德,所以希望不等于生养了他,就意味着能主宰他、设计他、塑造他。落实在实际生活中这就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心中都应有的这么一根弦,孩子再弱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权利,孩子的权利应该优先于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孩子的命运主宰是他自己,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感受不到乐趣,他们的好奇心没有被唤醒,强制性地进行大量阅读和记忆只会事与愿违。如果正规教育开始得太早,孩子会很有挫折感:“我怎么这么笨!?”“爸爸妈妈想让我干什么?”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排斥阅读,排斥学习,甚至影响能力的正常开发。而相反,和孩子一起讲故事,编故事,带他一块儿观察窗台上的瓢虫的铠甲、蚊子的小细腿儿、苍蝇的复眼,和孩子一块儿听你喜欢的音乐,一起手舞足蹈,一起胡乱涂鸦……这些所带来的启发常常比强制性的教育更润物细无声。在成长中伴随着爱和关怀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所以希望孩子收到更有收获的教育不是各种学习内容填充起来的,而是用支持+鼓励=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