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当前,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那么,家庭教育中应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呢?
首先,表扬或批评要有“度”。表扬或批评,是家庭教育的“常规武器”。表扬时,要善于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每一点进步。但表扬不能太频繁、太“廉价”,不要大事小事都表扬,让孩子成天生活在赞美声中。否则,时间长了,孩子“腻”了,表扬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批评时,更要讲究艺术。要切记:“孩子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应该换个角度、变个方式,千万不能“穷追不舍”。否则,孩子要么用“又来了,又来了”的话语“硬顶”,要么用捂耳、哼歌或做别的事来“软磨”。更有甚者,索性“破罐破摔,对抗到底。”想象一下,这时父母的“金玉良言”还能震撼孩子的心灵么?
其次,父母要讲究教育的“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适当的“布白”,更易激起孩子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涟漪。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时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孩子就会敞开心靡,和你交心,与你为友。否则,过于唠叨,得不偿失。
父母过多的重复说教,到后来不但不再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和“尺度”。该放手时就放手,该不说的就不说。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抓住要领,相机而教,然后辅以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避免“超限效应”,进入“无为而治”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