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突如其来的哭声,把正在超市里购物的人们吓了一跳,循声望来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我们的身上,原来是洋洋在哭,闹着一定要买玩具。
我连忙蹲下来:“宝宝快别哭,难为情死了!”
“不行,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要哭!”洋洋哭得更理直气壮了,扯着嗓门,生怕他的分贝传得不够远。
“哎呀,这小孩怎么了?”“是他妈妈不给他买玩具,所以哭呢!”
听着旁边人们的议论,我面红耳赤,真恨不得找一条缝钻下去。于是,我更生气了,“你要哭就哭,哭好了回家,我先走了!”“妈妈!”洋洋一边惨叫,一边拉着我不放。
每这样给洋洋“做规矩“的时候,我的心里一底都没有,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了没有,当着这么多的人批评他,会不会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而且,我发现,这样“对付”了宝宝以后,他往往会很不开心,甚至会和我疏远。最糟糕的是到下一次看中什么玩具后,她会选择平时很宠他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去超市大哭,以让他们来买玩具。
我很是担心,在我们大人不断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的同时会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浪费的习惯,更担心的是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不珍惜所有,随心所欲,任性的性格。
在孩子心理、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应如何指引孩子?
我曾就此事与很多朋友谈过。发现在面对孩子这种情况时,大人一般有两表现:
第一种就是以我这种做法为典型的,以坚持不买为基本态度,结果虽然没有让小孩的任性要求得到满足,但大家都不开心。
第二种就是息事宁人型。我的一个朋友听了我的苦恼后无奈:“我可不想这么多人关注我,只好先买,回家再做思想工作了。”可实际上小孩是很狡猾的,只要有
一次得逞后,他下次肯定哭得这次更带劲。
这做父母的,究竟该怎么办?
我曾经就这一方面的困惑,翻过书,咨询过专家。或许做父母的可以这样来理解孩子们的做法
在孩子的眼里,所有的玩具都是有生命的,他看见好玩的,好看的玩具就会和他看过的书或电视联系起来,对孩子来说,玩具的吸引里是非常大的,因此孩子想通过自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来得到他(比如我们洋洋选择的是眼泪),是常事。
但作为父母,不要因为怕孩子伤心,不能一味地顺着孩子。所以做父母的要达观的对待孩子的痛苦,特别是充分利用自己和孩子间的争执,培养孩子忍耐、开朗、豁达等好性格。因此,在孩子因为得不到玩具而沮丧的时候,父母帮助孩子调整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要比直接满足他一时的要求重要得多。因为直接给他买了玩具,也只能是解决当前的情况,却没有关注到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而应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暂时关注痛苦以外的事,从受挫折的情绪中尽快解脱出来。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性格是大有好处的。
以后,在洋洋又想买玩具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启发他把当时的想法、内心感受说出来,然后再跟他一起分析这种做法是好是劣。这样就不像以前那样以“不许买”、“我要把你扔下”来制止甚至恐吓他倾诉内心的需要。当然,孩子如果能控制自己做到不买,记得一定要大大的表扬他,逢人就讲(最好孩子会听到),这样让孩子觉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