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根本不玩。可是我还是怕重蹈覆辙。最近我却发现,儿子再也没有买玩具的要求了,“随便”变成了他的口头禅。我实在不知道儿子这是怎么了。难道和我小时候完全相反的满足方式却形成同样的后果?
专家点评:满足只有与努力联系才会更快乐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对自己的愿望敏感起来、表达出来?
这一对母子的两个极端,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位父母从自己童年的经验中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为满足需求就可以使欲望越来越强。童年的经验,确实对人有很强的影响。从小吃面食的北方人,长大了很少会馋米饭,因为他童年的生活中没有那个经验。这位母亲在童年时所缺的,并不是欲望的被满足,而是基本的需求表达,是对自己心声的倾听。
任何需求都会因过于丰富的满足而“腻”,有一句老话: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么你就总让他心想事成。但因愿望的表达得到强化而获得的快感,却会让人对自己的愿望更加敏感,表达更加准确。后者是一个主动争取的过程,强化的获得与孩子的努力相联系,才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能力的增长。
故事四:满足是为了证实父母的爱
女儿4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买东西。平常我们都会先和女儿说好给不给她买,女儿也从来不会提出非分要求。那天到了商场,女儿看上了一副一百多块钱的意大利工艺跳棋,我觉得不划算,所以不同意买。谁知那天女儿说什么也不走,先是在那儿站着不动,看到我坚决反对后就开始哭。周围不少人都在看我们。其实我看见女儿哭心里也挺难受的,但是一想要是同意了,就是对自己刚才说的“不”的反悔,这可是育儿上最忌讳的。因此我就狠下心来不理她,谁知道女儿越哭越厉害,还不让爸爸碰她。最后我心软了,走过去把女儿抱起来,答应给她买跳棋。谁知女儿说了一句让我直冒冷汗的话:“妈妈,我不要跳棋,但是我以为你不爱我了。”原来女儿坚持在那儿哭,就是想证明我是不是还爱她。
专家点评:拒绝满足,但不能拒绝孩子
很多育儿书都会给我们一些管教的快餐:“冷处理”、“坚持原则”、“标准统一”等等,但所有管教能否真正生效,取决于我们是否出于爱,以及孩子是否认为我们是出于爱的。我们可以拒绝许多我们认为过分的要求,但却不能拒绝孩子对我们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