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子法百试百灵屡试不爽
不少父母都会把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的东西作为自己手上的“筹码”,在教育孩子、训练孩子行为、希望孩子达到要求时当作奖励使用。有教育专家把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作“交换教育”。
父母们使用的“筹码”通常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三方面。物质的,如孩子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某些父母还会使用钱作为奖励物;活动的,如带孩子去游乐园,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等;精神的,如通过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对,对了就能得到赞赏、表扬、爸爸妈妈就高兴等等。
不少3~4岁孩子的父母表示,很多时候使用“交换教育”的方式并不是有意识的,孩子的哭闹或不听话常常让父母无计可施,而这个时候拿一些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的东西作为他不哭闹、听话的条件交换,通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在奖励的刺激下,会马上完成父母期望的事情;并且如果用作交换的奖励需要孩子持续做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的话,孩子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们却发现,“交换教育”时有“失灵”,甚至孩子还变得爱跟父母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孩子学会了“讲条件”,父母期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反而成了孩子手上的“筹码”。我们不禁深思:是这种教育方法惹的祸,还是父母没有恰当地掌握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同一种教育方式在孩子3岁时奏效,不代表到了他6岁的时候还适用。“交换教育”该怎么用,看来父母们还得好好揣摩揣摩。
专家视点
转换成“语言”鼓励好
儿童心理学博士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奖励”方法,把它作为给孩子的一种条件交换,但是,不能把这种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方式,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这种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使用这种方法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转变为一种“语言”鼓励,或是让孩子通过参加一些比赛得到名次,让他感到有一种成功感,也就是说,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受到赞扬和奖赏,而不是通过物质奖励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奖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心里感到有成功感,让他们有兴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
明确奖励目的
教育学院心理教育系副教授
“奖励教育法”短时间内可能会非常有效,但是,如果长期使用的话,孩子会变本加厉的,发展到最后,就是没有物质奖励事情就很难办了,有些孩子甚至会反过来要挟父母,所以,不要轻易使用这种教育方法。
但是,如果父母已经使用了,那就要注意不能滥用,使用要适当。还要教育孩子合理地使用奖励的物品,包括钱,比如钱要用在什么地方,不是用来买零食的,而是要用来买适合自己看的书等。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奖励的目的在于哪里,父母本身也要明白奖励孩子的动机是什么:不是为了长期、重复性地使用,而是为了激励孩子有更好的“行为”,也就是一次奖励,效果必须是长期的。
分年龄段使用
幼教集团总园长
对于处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偶尔适当地使用一些物质奖励或者条件允诺来进行教育,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不能经常用,不能给孩子一种“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