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抱怨的父亲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7月03日 10:42:32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个充满抱怨的社会。

  领导抱怨下属做事不可心,老师抱怨学生不进取,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百姓抱怨领导腐败,学生抱怨老师不理解,孩子抱怨家长少陪伴……

  当孩子没有做好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时,一些家长便唠叨个不停、抱怨个没完。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抱怨是女人的专利,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爱抱怨的妈妈,其实一些父亲也会不时的抱怨孩子。

  父亲为何要抱怨自己的孩子呢?

  据东子的分析,一是在单位遇有不愉快的事,家里成了宣泄场;二是因与妻子不睦,而转怒于孩子;三是对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可心而心生不满。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矛盾无处不在。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速,男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在单位工作失误或被领导批评,有时带着不满地怨气回到家门,此时对家人的抱怨就成了一种宣泄,由于惧怕老婆的指责,谩骂自己的无能,所以一般而言,很多男人是不敢和老婆抱怨的,这样无辜的孩子就成了被抱怨的对象。

  夫妻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个人的经历、所受的教育、价值观念及性格的差异,难免会有争执和吵架。吵完后,短时间内不可能余怒尽消,这样一般女方不是拽门而去,就是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生闷气。男方则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木然的靠在沙发上,六神无主。这时如果孩子上来搭话,或者放学刚回来,一些不理智的父亲就会迁怒孩子,对其抱怨指责。

  父亲的抱怨,更多地是来自孩子自身,比如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抱怨孩子不懂礼貌……

  “听话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东子就是听着这番话长大的。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对的,但是如果细入其里,我们就会发现不全对,因为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领导,他们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这种“听话教育”害了很多人,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幸好,东子小时候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不然您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我的女儿发蒙之始,我就告诉她,父母说的、老师讲的也不都正确,书上写的也有错误,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要批评的吸纳别人的东西。所以,孩子一路走来,在不断质疑中成长。而很多父亲对孩子的质疑很反感,认为是没有长幼,不听话的表现,所以要进行抱怨式教育。

  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有个美好未来是所以家长的期盼,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物极必反。急功近利思想是当下大多数家长的通病,也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误区之一。很多家长往往不满足现状,恨不得孩子立马就成功成名。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或者不认真学习,就会唠叨抱怨没完没了。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女儿经常要做什么练习册,月考季考期中考,天天写作业要到熬到深夜,他们夫妇还有轮流陪着,如果考得没有到达父母的要求,孩子哭家长急,一着急就数落抱怨孩子,后来孩子被气得离家出走了。

  有时,抱怨是一种自我的心理宣泄,可以释放负面的情绪和压力,如果掌握好度,不伤及他人,本无可厚非。但更多地时候,抱怨是因心中怀有不满,而责怪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指责,这样的抱怨与人于己都不利。它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激化矛盾,这种态度消极、怨天尤人的情绪,也影响着孩子看问题的态度。

  对孩子而已,父亲的抱怨也是一种精神暴力,这样的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有其父必有其子”嘛,一般来说,乐观积极的家长会带出积极向上的孩子,而消极抱怨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长也如此。一个初二女生曾在我的微博留言:“爸爸时常抱怨的态度影响了我,现在在学习上一旦有困难时,我也会学着他怨这怨那的,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

  父亲的个性、对问题的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而关于抱怨这个话题,美国著名作家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恳切地和读者交流:抱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将人们困于问题当中,使他们沉浸在失意、沮丧中无法自拔。

  父亲不要过于苛求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应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听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倾诉;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对待;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意或做错了事时,最需要的不是抱怨指责,而是安慰和鼓励。

  爱抱怨的父亲是心理有问题的,如果多些阳光、积极和平和的心态,情况则大不同,父亲的抱怨少了,孩子快乐了,家庭也就幸福了。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会铸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做个不抱怨的父亲,就会收获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