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据此认为,宝宝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经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议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宝宝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这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宝宝将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能在宝宝3岁之前通过教育给宝宝施加影响,那么宝宝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4b2c /P>
粘人不是坏习惯
0-1岁半的宝宝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对家人产生依恋感的话,将来就有可能养成很难与人沟通的怪异性格,从而给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目前,因为工作或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多数父母已经没有条件全天候养育、照顾宝宝。请保姆或者老人来照料宝宝的生活起居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宝宝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减少,宝宝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很多父母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因为自己生了个不会粘人的好宝宝而暗自得意。殊不知,婴幼儿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粘人现象)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适度的依恋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像有的父母理解的那样,认为宝宝粘人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
育儿专家认为,低幼儿粘人不仅不是坏习惯,相反,适当地粘人还可以帮助宝宝掌握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宝宝没有对父母产生适度的依恋,将来就可能很难与他人沟通,甚至可能影响他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为了省事而将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扔给保姆或老人,而应该自己带。
日本家庭的厨房游戏
日本人认为家务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做家务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也是一项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通过做家务,宝宝在敲敲、打打、揉揉、拉拉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目前,日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事对宝宝和家庭的好处。比如,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在各界的推动下,“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成了日本家庭一项时髦的休闲活动。妈妈们通常会仔细地去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或者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堂见习,在宝宝1岁之后就开始让他体验厨房游戏的乐趣。比如宝宝洗碗实际更多的是在玩水,但这正是宝宝熟悉家务并且爱上做家务的必经途径之一。
(编辑: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