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宝的健康加加油(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7日 22:41:06 

的眼睛,你就要及时给宝宝介绍:大太阳,阳光强,刺了宝宝的眼睛,不好受。有风吹来,宝宝打个喷嚏,妈妈就要对宝宝讲清楚:风儿来了,树叶被吹得沙沙响,宝宝被吹得打喷嚏呢——啊—嚏!走到树林里,妈妈可以从地上拾一片儿干净的树叶,送给宝宝。你千万别以成年人的尺度衡量他,以为他什么也不懂。他会举起来反复地观察它,辨认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他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它,尝尝树叶的软硬和味道;或许,他还会用另一只手来配合,撕开它,弄碎它,听听响声,试试自己的力气,从而发现这玩具不堪一击……在这些看似稚嫩的动作里,我们的小宝贝已动用了他的判断、推理等思维,也就是动用了他全部的脑细胞,这就是婴儿的学习,也是婴儿的运动。他们的脑细胞使用得越多,就会越发达、越灵便。

  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不论哪国的家长们带孩子都侧重于“摇”。在我的记忆中,当我三四岁时,奶奶还常常摇着拍我睡午觉。我国南方摇床、摇篮更多些,相应产生了动听的摇篮曲。美国小孩人人有小推车,常被妈妈们推着逛商场、去游乐园。从躺到坐,都在摇动中度过。据得克萨斯州的露思•赖思博士在控制实验中证明:花一刻钟的时间来摇动、抚摩或轻拍婴儿,每天只要四次,将会极大地帮助他发展协调运动以及学习能力。有时我便胡思乱想:民间传说我国南方人比北方人中聪明的多,是不是因为南方婴儿睡摇床、摇篮多,北方婴儿睡土炕多呢?据说通过轻摇的手段使婴儿获得定期的前庭刺激,婴儿的体重增加较快,视觉和听觉也发展较早。而前庭系统对脑的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六七个月之后,婴儿表现出爬的欲望,家长就要积极支持他、鼓励他。这话听起来谁都能认同,事实上,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的具体操作却大不相同。笔者在美国洛杉矶期间,亲眼目睹了中国婴儿和美国婴儿“爬”的能力的差异,不禁大感震惊。我的二外孙丁丁,在满月时曾被誉为UCLA大学村一号种子(体重第一),按说发育状况首屈一指了,但到该“爬”时,他的能力与美国人的孩子就差远了。有人说可能是遗传因素,事后反思,症结还在于家长的育婴观念。中国家长珍惜宝宝总是表现于怕冷怕热、怕脏怕碰,是一个“怕”字当头。孩子想在院里的草坪上爬,怕潮;孩子想在屋里的地毯上爬,怕脏。只圈定他在床上爬,还怕他掉下来,四周围堵了枕头,这样他的用武之地还剩多大呢?我对门一对年轻美国夫妇,却常把他们的孩子像抓小鸡似的拦腰一拎,扔到院里的草坪上,让他爬;提回家里,放在地毯上,任宝宝信马由缰。一旦发现了孩子的进步,就拍手叫好,加油鼓劲儿。那孩子还不及我的二外孙大呢,可是人家却爬得早,走路也早。每到节假日,游乐场被太阳晒得滚烫的沙坑里,树荫下又凉又潮的草坪上,海滨湿湿的泥沙里、浅水里,到处爬着、滚着、跑着、跳着美国人的孩子(在海边,我三岁的大外孙好歹不离大人的怀抱,怕湿鞋)——眼睁睁地看着人家的孩子骨骼比我们的硬,运动能力比我们的强,实在不能不叫人深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对孩子限制太多、呵护太多。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他们不把孩子当成软弱无能的心肝肉,而是当成天生的小精灵、勇敢的冒险家。他们这样理解孩子的爬行:当婴儿向前移动时,就是尝试着探究这个世界。在地毯上爬,他会触碰到沙发或茶几,难免轻轻磕碰一下,别管他,这对他来说是经验。他想一想,就会停下来,琢磨这是什么庞然大物,挡了我的去路。这时,如果他还想前行,那一双小眼就停止无目的地游移,而集中考虑要不要绕路……

   这样,婴儿的每次爬动都将启动他的视力和智力,看明白要去的方向,并使两眼注意力集中、一起使用。他不断地集中两眼视力,视力就会越来越好(视力也像刀,越磨越锋利)。

   有专家说:爬就是健康。因为宝宝的爬行要动用他的四肢,而这种活动又增强着由3亿神经细胞组成的两个脑半球互相联系的途径。爬得早的孩子,一般走路也早。因为这种运动方式会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