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怎样教孩子(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12:03:39 

  中国的一位老教育家曾经很诙谐地讽刺过中国的制度和行为倒挂的局面,他说“写在墙上的,是大家都不准备遵守的。” 
  在德国的很多小学教室的墙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以图象表示的行为规范,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讨论决定后画出来的。 
  由于图画炮制者不同,墙面上的画也是五花八门,形态不一,但共同特点是稚气,拙朴。而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规则都来自孩子们的内心,是他们自己的约定。  
  在当地著名的诺斯塔东方小学,我们曾经就图画的意思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告诉我那是不要打架的意思。就这个话题,我们询问了东方小学的校长,他是一个崇尚传统的老先生,也是一个慈父般的校长,他说各个班级的制度是由孩子讨论而定的,比如在学校不打架,不大声喧哗,同学要互相关心等等,规则定下来就请孩子们一起画出来,然后寻找出最好的挂在墙上,大家认同的下边有个“勾”,大家都不认同的图画上会有个大大的红红的“叉”。以此为据,孩子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几年的学校生涯中,孩子们还要不断增减和调整班级的制度。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孩子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主、自制和重承诺的种子,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作了很好的准备。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的,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和公仔,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高年级的安静角往往是一张单独摆放的桌子,有时候桌子放在教室里,有时候则放在走廊里,想独处的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坐到那个座位上。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是不想坐在教室里,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说他不冷”  
 
  促成我们德国之行有很多穿针引线的人,他们当中有德国人、华裔德籍人,还有嫁给中国人的德国人。后面说的这个人就是“刘太”,她曾经留学湖南大学,获得中国语言硕士学位,应该算个中国通了。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刘太一直作为我们一行的德语翻译陪伴着我们,同时陪伴我们的还有她的儿子刘昌明,一个10岁的小男孩。  
  刘太非常重视对昌明的中文教育,所以当听说我们这个中国团到来时,就建议昌明提早做完周作业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是在去年11月下旬到达德国,正值德国的冬天,我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寒风拂面会感觉到些微的刺骨。第一次见到昌明的时候他穿着一件夹外罩,脸红扑扑的,不时会缩缩脖子抵御寒冷。出于职业本能,我们非常关心地问他是不是很冷,他听懂了,然后摇头。第二天开始下雨了,湿冷湿冷的,我们都跺着脚小跑,希望感觉可以好一点,温暖一点,而昌明依然是空空的一件夹衣。看他缩紧的上身,我过去摸了一下他的手,冰冷的。恰好刘太走过,我叫住她,问她为什么不给昌明加衣服,穿这么少会冻坏的呀。刘太的回答让我们吃惊:“他说他不冷!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