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谜”真被揭开了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1日 09:24:43 

    近年,社会上流行着“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的说法,似乎制造神童是那么的容易,对此许多父母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并期待着权威专家的“表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神童教育”大行其道,不少父母不惜重金加入到制造神童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早期智力开发,意在把原本普通的孩子培养成神童。作为家庭教育专家,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赵忠心(以下简称赵):最近几年,不断有人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教室”、“摇篮”等,有的吹嘘“揭开了神童之谜”,也有的大言不惭地承诺“从我这里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这些人好像是制造神童的魔术师,他们所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是神童制造工厂,可以成批地生产神童。
  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为了欺骗父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难看出,他们编造这些教育神话完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希望父母切莫上当。 
  记:既然“神童教育”种骗术,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呢? 
  赵:“神童”在我国古代也叫“奇童”,就是指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2003年,我编著了《中国神童》(一套七册),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出现的特别神奇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神童。儿童中确实有极少数超常儿童,人们通常用“神童”、“奇童”来形容这些孩子。神童大约分成两类,一类是整个的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类是在某个方面能力突出。比如有的在很小的时候就文采飞扬,能创作不朽的作品,如今孩子们经常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就是唐朝的骆宾王7岁时写出来的;有的很小的时候善于书法绘画,长于水墨丹青;也有的很有智谋,比方说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司马光砸缸等;还有的武艺高强,比如唐朝的罗成六七岁时就敢打虎……在我看来,这才叫真正的神童。 
  父母如果看一看以上这些神童的故事就会发现,今天被炒作的或被强制性智力开发出来的“神童”,最多只能称为“在某方面比较聪明的畸形儿”而已。 
  我认为,真正能称为神童的孩子,除了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其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这个显著特征以外,似乎还有我们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比如大脑构造或机制上有没有区别于常人的特殊性等,这些都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可以说,“神童”的“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神奇”,指的是孩子出奇聪明;二是“神秘”,这些孩子出奇的聪明的原因使人有点儿摸不透。同样,“奇童”的“奇”字也有双重含义,一是“稀奇”,即罕见的聪明;二是“奇怪”,不知道原因。 
  记:眼下,社会上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人是环境(包括教育)的产物,所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环境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童’之所以具有超人的智力水平,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赵: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科学,很有道理,其实仅仅是一种推理,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如果这种推理成立的话,那么,父母或教师只要能培养出一个神童,他就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神童。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古今中外的神童绝大多数都有兄弟姐妹,而成为神童的只有“这一个”。在同一个家庭里,没有发现所有子女全都成为神童的记录,更没有听说有什么“神童家族”、“神童世家”的事实。 
  这说明神童的形成有良好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后者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不久前国外就有报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