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理的教育模式(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1日 09:25:17 

对毅力方面的要求。若有决断而无行动,“只说不练”,仍然不是果断性的完整含义。
 
  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作出了一个决定:从今以后,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看电视。坚持了两天,故态重萌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的意志水平仍是低下的,易受自己情绪与外界情绪的影响,把决定付诸实践的能力较差,言行不一的情况常常出现。
 
  所以,成人应使儿童做出的决定成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口头与书面协议,有明确的奖赏与惩罚条款。若是书面协议,还可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在儿童能够坚持的情况下,过一段时间予以嘉奖。而当儿童不能够坚持执行决定时,则可提醒与警告,并可进一步采取强制性的惩罚。
 
  因材施教,扬长补短,是面对儿童差异培养儿童果断品质的必要条件。
 
  儿童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性别与年龄不同,气质与性格各异,在意志果断性上的表现也不同,这种差异性便要求成人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对于鲁莽冲动的儿童应多培养其理智性坚持性,对于优柔犹豫的儿童则应着重于培养决断力与行动能力。几千年前的孔子面对性格特征不同的两个弟子,分别做出了“想干就干”与“审慎多问”的指示,这是果断性品质教育方面的良好典范。
 
  年龄的不同也影响着培养果断性品质的方式。毫无疑问,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成人所提出的要求应越来越高。在方法上,低龄儿童如幼儿(3-6岁)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与能力的相对低下,要求成人更多采用引导的方法,而对于年龄较大一点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更应注意儿童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内容与范围上,低龄儿童做决定的事务应多是属于生活范围的小事,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可扩展到家庭、班级与学校事务。  
 
  对于性别不同的儿童,按照传统习俗在果断性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女性儿童,成人通常更多地要求服从与细致,相应地对其决定前的深思熟虑作出较高的要求,而对于男性儿童,通常成人要求主动与独立,历而对其当机立断的能力更为注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两性都同样都需具备自主性与果断性的品质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