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家庭,面对二室一厅的居室,豪华的装潢,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生活已进入小康。然而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难道家庭生活的高品质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裕?
家庭是爱的学校,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是亲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发展空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氛围并非完全由物质组成。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现代家庭还缺少什么?
缺文化含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但在不少家庭里,有的是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惟独没有课外读物;有孩子读的书,却没有父母看的书。在这些父母眼里,只有语文、数学课本是正书,其他都是“闲书”。
一项对上海市1313户中小学生家庭现状调查显示:
1、学生家庭藏书量
251本以上占11.30%
50-250本以上占37.80%
11-50本以上占32.10%
10本以下占9.70%
没有占9.10%
2、父母每天阅读时间
每天阅读3小时以上的占1.8%
每天阅读2.5-3小时以上的占1.1%
每天阅读2-2.5小时以上的占2.2%
每天阅读1.5-2小时以上的占8.9%
每天阅读1-1.5小时以上的占19.0%
每天阅读0.5-1小时以上的占45.1%
每天阅读0.5小时以下的占14.5%
没阅读时间的占7.4%
可见,一些家庭的文化含量还有待提高。可以这么说:父母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父母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如果我们的父母每天拨出一块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也许比唠叨更为有效。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课外阅读看上去是“闲书”,这如同杂粮一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和营养平衡。
缺共同时间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甚至在一个星期里竟然没有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便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会欣赏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
父母一般都非常重视在金钱支配上如何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安排上,如何合理科学配置,却很少有父母顾及。以现代的生活理念,我们如何对待时间的方式,其实是我们建构世界的方式和营造家庭生活的方式。家人相聚时间的数量与品质是衡量家庭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缺情感支持
当前,家庭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家庭的稳定性愈来愈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上升,上海已有10万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
上海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夫妻之间的争吵原因十年前极大多数是“经济生活”,十年后的今天,夫妻争吵原因中46.8%的导火线为“子女教育”。
一个初二学生说:我第一次考到第一名,父母很高兴,带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