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点评]:
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耍赖,父母尴尬不已,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见到。文章中的妈妈很有教育机智,抓住了这样一个教育良机,让女儿自己去判断和思考。“旁观者清”,虽然自己也有“前科”,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女儿分析得头头是道(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真好啊),并且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妈妈的再次教育。这种方法对于年龄稍大、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孩子非常适宜。
由于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而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所以当愿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以哭闹来表示自己的愤怒或“抗议”。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最重要的是,对待无理要求,父母的态度要“强硬”,并通过“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软”处理。平时,则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安排一些小任务,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遭遇淘气男孩……
事件:有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一脸不高兴,我知道一定有问题。果然,她说班里有个小男孩在站队时老是挤她。
[妈妈的做法]:
我想,也许这小男孩太淘气了,“欺负”了我女儿。但是,小孩子之间一般不会有真正的恶意,父母没必要夸大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该让孩子以牙还牙去攻击对方。这种时候,一种“积极逻辑”可以帮助孩子化解矛盾,结识新朋友。于是,我故意问女儿:“你认为他是故意挤你呢?还是无意中碰了你呢?”女儿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说,他是故意的。我又按照“积极逻辑”对女儿说:“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示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的拼音学得好,画画也很棒,他大概想要跟你学呢。”
一席话,说得女儿气全消了,小脸露出笑容,她说:“那我明天就去问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果然,女儿和那个淘气小男孩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
以后,女儿和其他小朋友有了冲突,她都会按这种“积极逻辑”去处理。
[老师的点评]:
孩子在幼儿园一起玩耍,发生争执和矛盾很常见也很正常,多数并非恶意,而是与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有关。但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并可能指导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而文中妈妈的观点和做法真是难得,很令人赞赏——“没必要夸大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该让孩子以牙还牙,去攻击对方”。妈妈巧妙地化解了女儿的不快,还教给女儿从光明面看事物的正确视角。我相信,有了这样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更容易感受快乐。
当然,待人友善绝不等于胆小怕事、懦弱退缩。有时幼儿园里真的有“小霸王”,会“逞强欺弱”,那么,文章中妈妈的做法对于生性开朗的孩子可能更适用,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父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疏导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当孩子受了“欺负”,向你诉苦和抱怨的时候,你首先要表示同情、理解和关爱,允许孩子述说心中的委屈和不快,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了解他的感受的,同时对孩子加以安抚;等孩子情绪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你可以问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或者引导孩子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孩子说“我不敢!”“我不知道!"或者说“他打我,我也去打他!”这时父母既不可嘲笑孩子的胆小,也不可责备孩子的鲁莽。父母应该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他的正面积极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