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婴儿最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有位老师曾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是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
二、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
三、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四、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如何让他找到问题的答案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孩子对我们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就不会想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主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就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便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难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品质。
六、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然而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纶,它也会和你擦肩而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的成人总是替孩子去捕捉机遇,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七、给孩子生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和成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而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在编排板报时,在排练节目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成人的那种权威地位,很难使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于是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