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考察过亲子互动的误区?(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8日 00:13:01 

无外乎“体罚、苛求、威吓、虐待、责骂”等手段,非常粗暴,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容易留下创伤。孩子年龄越小,越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越需要安全感,而“积极拒绝”则破坏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使孩子自小对世界产生不理解、不信任感。比如,点点在惩罚后会认为:“我怎么做什么都错啊!我怎么做都要挨打、挨骂!”结果,非但不能改变点点的“不良行为”,还让点点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干脆“坏”到底了——你不让我踩,我就偏要踩,反正都是打,还不如多踩两下。这也就是父母B所说的“逆反”。其实,在很多的儿童攻击性行为中,都有父母积极拒绝方式的影子。

   (2)父母在施以惩罚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榜样,一旦被孩子认同,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就不是简单的“踩水”问题了,而是真正的“行为问题”,诸如:打人、挑衅,甚至杀人等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及情绪问题,如冲动、易怒等。

   (3)这种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为了逃避伤害,孩子可能采取另一些不当行为,如谎言、外逃等。比如,点点可能会当着父母的面说“不踩了”,可父母一下不在,会更变本加厉地“踩”下去。

   陈教授:徐博士对积极拒绝的分析,正是我前面所说的“惩罚”问题。打骂是一种惩罚,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适当的方式,最多只能算简单的方式。孩子被“打”后是会变得“乖巧”,是因为他怕“疼”,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孩子到底是“明知而不为”,还是“不明知而不敢为”呢?很多时候,“动武”只让孩子记住了“痛”,而忘记了“为什么会痛”的根本原因;父母只强调了“以后还做不做?”却忘了教“以后怎样做才好”。在这点上,父母B也同样缺乏。

  主持人:看起来,父母B的做法似乎比父母A高明。

   陈教授:对,这也是我们即将谈到的第二种亲子互动典型方式:   “冷处理”还需“热加工”

   主持人:2~3岁的孩子比较“逆反”,很多时候对他们“硬来”是不合适的。这就好比到了大商场,孩子赖着买玩具,大庭广众,打骂孩子总归不好,倒不如“冷处理”更妥当,干脆不理睬,孩子没了意思,也只好作罢。

   陈教授:“冷处理”确实是改变孩子行为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对行为问题的暂时搁置,既不鼓励、也不惩罚,就好像这个行为根本没发生。行为的延续总是需要“反馈”的,需要一个说法,而“没反应”恰恰让行为摸不清方向,反而会自然消退。比如点点的“踩水”,也许他确实有故意“恶作剧”的成分,如果你骂他,他觉得激怒了你,挺得意;如果你好言相劝,他觉得你注意他了,也有收获。他其实就是要个“反应”,要“引人注意”,这种心理在孩子中很常见。

   但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冷处理”就结束得了,一般还需要“热加工”,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了或者降低了行为冲动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最好能同时给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正所谓“有所破,有所立”,与其让孩子不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徐博士:我觉得父母B只要再多做一点点“尾声”的工作,就起到了陈教授所说的“热加工”的效果,那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都存在行为结果的问题,即使是像点点那样只是出于“童心”而出现的行为。如果他真是故意的,为了引人注意,当然“冷处理”的办法很好;但如果他只是出于“童心”,那么其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必须让他知道,否则听之任之,确实可能发生父母A所担心的后果——被人厌。

   主持人:有个母女互动的故事,可能会比较生动地阐述徐博士所强调的“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题。

   我的女儿想象力很丰富,有一次她趴在阳台上,嘴里喊着:下雪了,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