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考察过亲子互动的误区?(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8日 00:13:01 

bsp;  2.积极拒绝:对孩子体罚、苛求、威吓、虐待等;

   3.过度严格:严厉、顽固、强迫等;

   4.不当期待:对孩子过高期待,表现为“望子成龙”;过低表现为什么都“无所谓”;

   5.干涉过多:对孩子不信任,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过多阻止、干扰;

   6.过度不安:对孩子有不必要的担心,不信任;

   7.溺爱:对孩子过分喜爱、纵容、迁就等;

   8.盲从:对孩子有求必应,没有原则;

   9.矛盾:对孩子的同一行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比如同样是踩水,今天高兴没有责骂,明天不高兴就暴打一顿;

   10.不一致:在孩子教养上,很多时候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孩子同样的行为,不同养育方式的父母就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不同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后继行为,这就是亲子互动。

   主持人:最后,请徐博士给被孩子行为问题所困扰的父母出出主意。

   徐博士:解决孩子行为问题有3种方法

  第一种: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

   对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烫伤、触电或者吃下不该吃的东西,最好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放在高处、全面包装、锁入柜子等。

   第二种:询问与原谅。

   你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会因为缺乏直接体验照样去做。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询问”原因。

   “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很想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乐趣?”

   “你能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吗?”

   “爸爸妈妈可能什么地方疏忽了,你能告诉我吗?”

   在询问的时候,最好先假设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样会减轻孩子的紧张与担心,而让孩子觉得你很亲切。千万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问孩子:

   “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肯定是你故意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错了吗?”

   这样的问话,只会让孩子害怕、拒绝、逆反,因为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而“询问”的真实目的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思维轨迹与内心需要,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孩子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你也必须学会“谅解”。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等待他告诉你“为什么”。

   第三种:弥补与共同改变。建议学学荧荧妈的做法,让孩子知道了错,更能有机会改正错误。

   主持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理想地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你还可以到专门的儿童咨询机构,找专家一起讨论如何与孩子互动,效果会更好。

   最后,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主持人:本刊编辑部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陈国鹏(心理学教授)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 徐浙宁(教育学博士)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