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焦虑给亲子共同成长带来良好契机
有时候,教育现象让家长感到自相矛盾而无所适从。有过心理学常识的家长都知道,建立安全、健康的母婴依恋是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一个因素,母亲在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细节中,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爱心奉献,好不容易与自己的心肝宝贝儿建立了科学的依恋情感。可是,孩子到了3岁,或者更早为2岁的时候,为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必须让宝宝学会与母亲的分离,去幼儿园与新环境新人打成一片。可谓“聚”(依恋)也有理,“分”(分离)也有理,然而“聚散两依依”,这可让年轻妈妈们感到迷惑而焦虑了。
孩子入园要经受“分离焦虑”,妈妈随之产生“教育焦虑”,可是就在这母婴双焦虑的“阵痛”中,宝贝必然要进步,母亲将会更成熟,感谢适度焦虑(没到恐惧的严重程度)给亲子共同成长带来的契机吧!
*不要太“酷”,也不过分关注
分离焦虑是儿童离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家庭和熟悉环境时,产生的强烈不安情绪。适度的分离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里程碑。首先,小宝贝对陌生人和环境一旦感到不安全,他的哭闹是在向家长发信号:“我感到不对劲儿了,爸爸妈妈快来保护我!”所以,这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太“酷”,所谓“锻炼”孩子的意志和胆量而故意对他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对亲人对世界的信任感,让初来人世的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当然,对孩子的不安也不能过分关注。要知道成人的大惊小怪同样让他觉得这世界好可怕。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面带微笑地走过来,不声张,不对孩子的情绪本身做文章,从容地处理造成他紧张的环境因素。这样,分离焦虑妥善解决了,孩子能把适应能力迁移到许多其他新环境中,家长也显得更有教育“资历”了。
从信中可见,刘女士(石头妈妈)是个反应敏锐、教育细心的好妈妈。她对老师提的家园共育策略基本符合科学精神。
小石头不想上幼儿园(石头妈妈写给老师的信)
点评1:使环境变得“熟悉”?
研究发现,摆脱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使环境变得“熟悉”。心理学实验表明,只有少数的婴幼儿在家里对陌生人表示警觉,但大多数孩子在不熟悉的实验室里接受测试时,都做出消极的反应。还发现,如果把孩子领进一个陌生的屋子后,如果只过1分钟,陌生人就开始与他们交谈,那么他们中的90%会产生恐惧;但如果当他们花10分钟的时间熟悉环境后,就只有大约一半的孩子有消极反应。因此,刘女士的第1条策略是适宜的做法。
当然,任何真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否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韩老师在信中说:“早一点来幼儿园缓冲一下紧张的情绪,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法不太好。”韩老师已经有17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她的直觉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对教育规律的揣摩。刘女士的第1个策略是否有实效,请您多观察多思考,并与韩老师交流,使大家对教育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更深地了解,同时也使笔者对真理成立与否的“具体条件”有所认识。
点评2:行为模仿效果好
刘女士的第2条策略也很好。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消除恐惧行为技术的临床治疗发现,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础,可以获得各种新行为;观察者与示范者的相似程度越高,行为模仿的效果也越好。给石头找一个活泼大胆的玩伴,他们在年龄、身份、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等方面非常相似,石头的行为模仿效果会比较好。当然,一开始,家长或老师要陪这两个小伙伴玩一会儿,别让他们彼此产生“误解”,等他们相互产生好感了,再放手。
点评3:解决内因很重要
消除焦虑说到底还有一个内在的行为能力问题,让孩子有所作为,他必然积极进取,如果孩子无事可做或无能为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