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年龄不“达标”(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7日 22:57:36 

,“疲态”是有惯性的,即便将来到了小学,老师讲的都是新内容了,那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晚入学一年不要紧,最怕的是如何对付孩子的“疲态”。

  专家回音壁: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大有好处。

  敏感问题二:

  再做一年衔接,是否意味着按步就班超前学习?

  有些家长拿定主意,反正孩子今年上不了小学,这多出来的一年可不能白白浪费了,于是一口气买齐了一年级的所有课本,准备自己当家庭教师。他们表示,等孩子一上小学,就会让老师刮目相看。这第一步抢了先,对孩子未来的自信,可大有好处。

  但他们对这种做法又有所顾虑:如果提前教孩子一年级的内容,等他真上了小学,一听老师上课,全是会的,40分钟内听不到新东西,孩子能干什么?还有一样,现在教的拼音、写字、英语口语、算术,教法都有可能不规范,将来小学老师再来纠正孩子的习惯,得花双倍力气。孩子还自以为他都会了,不肯听、不肯学、不肯改……所以裁缝都说做裤子容易改裤子难,就是一样的道理。真是进退两难,怎么办?

  专家回音壁: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

  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钢琴和绘画,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带他去音乐厅和博物馆实地感受一下,甚至,让他尝试一下自由“作曲”和尽情绘画的激情?

  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孩子发生了细小而深刻的变化。

  敏感问题三:

  怎样向孩子解释“我是否生不逢时”?

  有家长反映,有的孩子第二年上大班的时候性情忽然变得内向了,因为小朋友知道他“留了级”,如果他做错了事,嘲讽便接踵而来:人家一遍就学会了,他怎么学两遍还出错?时间一长,这些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某种退缩性格: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举手发言;没有十成把握,决不抢先尝试。慢慢地,连老师对他也有所忽略了,孩子不知不觉中成了幼儿园的“边缘人”。这样害了孩子,简直太冤了!

  专家回音壁:如果孩子要读两年大班,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