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年龄不“达标”(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7日 22:57:36 

家长的确要就此事对孩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足够的关注,除了预防同样的教学内容让孩子“疲惫”之外,也要留心“再读生”身份对孩子产生的身心压抑。在这一点上,做父母的一定要与幼儿园老师充分沟通、密切配合,与其竭力隐瞒孩子的“再读生”身份,不如让老师把孩子的情况大大方方介绍给新同学:

  “某某小朋友是因为年龄不够才留下来再上一年幼儿园。因为他比我们大家学得多,聪明友善,老师今年特别让他来当我们的小班长。”老师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再读生”在新班级中的地位。

  对于天资不十分突出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应努力挖掘其有特长的一面,给他表现的舞台。比如一个计算能力落后的男孩子,上了一个武术班,成为“再读生”后获得了无数表演机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李连杰”。这件事的成功反过来也影响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信心,这对他将来适应小学的学习,大有益处。

  一定要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作为父母,尤其不要因为孩子出生在下半年,就流露出怨悔情绪。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问题是,假若父母都把此事当作“吃亏说不出”的窝囊事,再三夸大孩子迟入学的弊端,对孩子身心的负面影响才是深远的。

  孩子观点:利与弊是相对而言的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巴甫洛夫的这句名言让每位为人父母身上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他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赶早”。可如今,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先一步迈进小学,自己却无能为力,家长心中的急切可想而知。

  孩子不能及时入学,就意味着再上学时,他要比同班同学年龄要大,意味着孩子起跑晚了!父母懊恼、生气、焦虑、失意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为错误是自己造成的。有的孩子可能还会怯怯地问绷着脸的妈妈:“妈妈,我是不是生的不是时候,才不能上学?”

  在我们的采访中,不乏这种心神不宁的家长和孩子。其实不必如此忧虑,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抱怨不公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听听小学教育专家的说法:

  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比如,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比女孩更慢,以至于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

  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与书写的手部小肌肉和神经元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

  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

  所以,我们认为,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从而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信息链接

  关于何时入学的年龄,各国规定不尽相同:

  国别 入学年龄(岁)

  法国 6

  比利时 6

  意大利 6

  丹麦 7

  瑞典 7

  芬兰 7

  新西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