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学期,宝贝刚入幼儿园就会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和家长都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宝贝,一个老师调查孩子们:“谁喜欢老师?谁不喜欢老师?为什么呀?”一个勇敢的宝贝先说:“老师,我不喜欢你,你说话不算数!你说发给我们小贴画,但你总是忘——”接着,其他宝贝都争相发言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不满:“老师,你总是叫错我的名字!”“老师,你总是离我们太远。”孩子们都是说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例,证明自己不喜欢老师的缘由,这位老师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孩子们面对面的批评,进一步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渐渐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宝贝们适应幼儿园的速度大大加快。
直觉行动思维决定了宝贝的偏见
成人有了熟练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而3岁前的宝贝处于“现象就是本质”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常常从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推出一个定论,因此,宝贝的个人之见五花八门,充满了可爱的谬误与偏见。例如,有人问一个小男孩儿:“你长大了娶媳妇吗?”“不娶。”“为什么?”“背不动。”“背不动?”“猪八戒背媳妇!”原来,可爱的宝贝看了猪八戒背媳妇,就认为娶媳妇还得背,既然这么累,索性就不娶了。这就是宝贝个人之见的形成方法:一件事决定一个概念,虽然其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但是它的概括意义是有偏差的。
虽然宝贝有那么多的个人偏见,但是家长一般都不会误解,也不会当真,视之为有趣的儿戏。但是当宝贝因某一件事情对老师产生了偏见,家长就不可能是儿戏的态度了,而且因为宝贝心无城府,就更加相信宝贝不会无中生有地瞎说了。但实际上宝贝得出的结论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家长要注意宝贝的这一思维特点,正确分析宝贝的说法。例如本例中几个幼儿反映的事实是确凿的,但是由此得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幸亏这位老师及时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更正,宝贝们的信任和自信随之增强。
过滤出宝贝的个人偏见
如果能澄清宝贝的个人之见,就能清晰地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增强提供帮助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家园关系更加清澈,增强家园沟通的透明度。家长可以采用“解释说法”与“追问事实”的技术,过滤出宝贝的个人之见。
“解释说法”即用你的话重复宝贝的意思,以便确认宝贝的心理活动是否得到了你的理解。如果宝贝说“我不喜欢老师”,你就换个词重复他的含义:“你是说你觉得老师不好?”如果宝贝说“老师不喜欢我”,你接着确认:“老师对你不亲吗?”如果他不修正你的说法,说明你理解了他的心理活动。
“追问事实” 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接着确认他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追问,调查清楚事件发生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你就能判断宝贝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了。针对佳佳说老师“治”她喝水的事情,家长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什么时候喝的水?你喝水的时候,还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喝?你想喝水吗?你不喝水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其他小朋友不喝水的时候,老师怎么说?把这些细节问得青红皂白,你就很容易辨别出宝贝是个人偏见还是真知灼见了,然后再与老师沟通也不迟。
文/晏红(儿童早教专家) (编辑: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