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眼里,幼儿永远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却未曾注意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潜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事实上,焦虑已成为幼儿期一个普遍存在却较易被忽视的问题。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幼儿都是弱小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由此产生很大压力,而焦虑恰恰就是心理压力的一种体现。幼儿焦虑是幼儿在感知到内外界刺激对自己存在某种威胁,或者自己无法达到某种目标、克服某种障碍时所产生的愤怒、苦闷、羞愧、内疚、惊慌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
一、关于幼儿焦虑的相关研究
2000年,我国学者李江雪在“中国孩子的心理压力”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2001年刘建军对陕西省两所幼儿园的幼儿进行不良习惯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食、不按时作息、挖鼻孔、吮吸食指、焦虑、社会退缩、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其中焦虑行为的检出率为4.89%, 明显高于身体瘦弱的检出率2.1%和肥胖的检出率0.61%。2002年,王星等对内蒙古地区256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幼儿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行为、交往、饮食与睡眠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三方面存在偏差的人数比较多。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大人、胆怯、自卑、自责、害羞、对同伴言听计从、固执、任性、孤僻、厌食、挑食、肥胖、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不愿独处、情绪易变且激烈等等,这些行为表现多是焦虑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以上研究可见,“焦虑”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面临的压力增多,焦虑症在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
二、幼儿焦虑的外在行为表现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直接性、自由表现性、外露性等特点,因此,受其心理因素影响,焦虑的幼儿通常表现出一些反常态的外显行为:
(一)情绪不稳定
幼儿焦虑时,常常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最常见的就是喜怒无常。他们常常会无端地大哭大闹,摔打玩具,或冲大人发脾气。事实上,这些无端的哭闹往往是有原因的,如幼儿在刚入园后不适应新生活而产生焦虑、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受挫或是得不到教师的重视等等。当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其身心发展制约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便会产生一些反常的情绪反应。
(二)行为异常
焦虑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平常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以往精熟的事情产生恐惧感,不愿意去完成;常常呆坐,双眼无神或游离;别人说东他道西,似听不进话去;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事情失去兴趣,无精打采,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出现大小便紊乱、睡眠障碍等。对这些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孩子,细心的成人应该体察他的一举一动,多和孩子沟通,给予更多关爱,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三)变相发泄情绪
遇到压力时,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幼儿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其他途径来缓解或排解内心的焦虑,如说脏话、暴饮暴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咬或抓衣角、迷恋电子游戏、玩弄生殖器等。在幼儿遇到压力情境时,常常会通过上述行为来安慰或抚慰自己,甚至会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