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相依赖。还有许多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或物品来发泄内心积压的焦虑情绪,有的幼儿甚至会产生自残行为,把攻击目标转向自己,采取咬手、抓头,或用锐利器具伤害身体等过激行为。
三、幼儿焦虑的原因分析
幼儿产生焦虑情绪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人的因素入手,从成人与幼儿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当孩子出现异常的举动,如大哭大闹等,许多父母往往归因于生理因素,担心孩子是不是没吃饱、或是没睡好等等,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家长简单化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认为小孩子只要一块巧克力就可以让他破涕为笑,甚至有些家长一会儿对孩子粗暴地打骂,一会儿又抱又亲,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与体验。殊不知,在孩子看似单纯的哭笑背后,却日益积压了消极情绪。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教师在幼儿心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依赖教师、信任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不融洽,将会导致幼儿心理失衡。教师不能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与期望、对幼儿不公正、冷漠等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成人的不良教育态度与方式
1.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
适度的期望是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期望值过高,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必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目前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他们常一厢情愿或盲目地为孩子报各种班或参加一些特殊训练,从不问孩子是否有兴趣,认为小孩子不懂,做不了主。天真活泼的幼儿正是需要游戏和探索的年龄,却也要过早地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这是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的。
2.家长的不良教养方式
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幼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佳,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而在独裁型和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则相对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在家中管教严厉的幼儿,在幼儿园容易产生胆怯,情绪易趋于不稳定等;放任不管的孩子则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些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常会产生不良情绪。
3.教师不适宜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包括教师如何和幼儿交往,如何对待幼儿的要求,如何管理幼儿以及怎样运用奖励等手段。在幼儿园中,不少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批评、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把一切过错都归因于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的情绪,教师过多的限制又让他们恐慌、无所适从,同时教师的指责和批评让他们自信心降低,产生羞耻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焦虑情绪自然应运而生。
4.幼儿自身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制约
年龄幼小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他们对神秘的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一方面受其身心发展制约,生存和适应外界的能力较差,远远应付不了周围世界的挑战,另一方面,幼儿知识经验少,他们在与外界发生接触时,极易受挫,其挫折承受力也普遍偏低。敏感的幼儿在遇到挫折时,失败的体验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此外,幼儿自身的先天气质等也是影响儿童焦虑形成的重要因素,面对同一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