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我们天天都说,可她就是不听话。”妈妈不以为然地继续说,“你不要她去做的事情,她偏偏去做,你让她去做的事情,她肯定不会做。像每天去幼儿园前,我们都告诉她不要和小朋友打架,她却天天打架……”咨询师注意到,随着妈妈的谈话,菲菲时而流露出得意的神情,时而表现出气愤——她也在参与着这次“审判”。
问题父母:藏不了的“暗示心”
两三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他们容易通过逆反来确认自己,但是,菲菲的表现并不仅是逆反,还含有对妈妈语言暗示的一种“迎合”。可以说,是妈妈无意识的暗示教育塑造了菲菲,所以菲菲的问题仍然可以在妈妈身上找到根源。
妈妈要求菲菲不犯错误,这样的“殷切希望”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显然过于苛刻。更严重的问题是,妈妈还“放大”了菲菲的这些错误。
在妈妈的眼中,菲菲的错误太多了,需要不断地督促她去改正,所以妈妈的口头语就是“你不要……”“你太不听话了!”。这类语言常常出现,就成了一种强化,使菲菲在潜意识中认为:“我就是一直这样犯错误的……我就是这样的孩子”。于是,符合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不断出现,这反过来又“印证”了妈妈的判断,使妈妈更急切地“督促”菲菲改正错误,于是亲子之间就逐渐出现了这样一种消极的循环暗示。
解决方法:从你做起
A、妈妈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你不要……”转变为“如果你……就会更好”。
B、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树立孩子的自信。
C、当孩子为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时,不妨“视而不见”,不予理睬。
D、多和孩子沟通,并通过适当的亲子游戏,使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发泄和表达。
孩子有问题吗?
月月是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娇小的女孩。她羞羞怯怯地牵着妈妈的衣角,目光游移在咨询室的地板上,向咨询师问好的声音微弱到几乎听不到。而妈妈则热情地和咨询师打着招呼,迅速地把月月抱到椅子上坐好,耐心地试着茶杯的水温,然后弯着腰端给女儿喝。母女之间的关系看来很融洽,那究竟她们为什么来咨询呢?
月月妈妈的苦恼:“我把月月送到一家收费高、条件好的幼儿园,可是,快两年了,月月还是不能适应那儿的环境,常常一个人呆在角落中,不和老师、小朋友说话,上课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指挥,一个人不知道在想什么。其他小朋友推她打她,她也不知道还手……但是在家里,只要稍微不如意,她就会哭闹不休。奶奶烧的饭菜不可口,她会立即把碗扔在地上;爸爸出差没有给她带玩具,她会在地板上哭半天;哪怕是我下班回家晚了点,她也会噘起小嘴不理睬我。”
“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咨询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