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人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洞察,对自己适应能力的评价,对自身弱点的关注,并且能够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疏导,以适应环境对自己的要求。
美国的心理学家就自我控制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软糖试验”,被试验的孩子面前摆着一块糖,并且被告知如果在五分钟内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经过追踪调查,那些很好地克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吃第一块糖而得到第二块糖的孩子长大后都考上了大学,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及财富,而那些忍不住吃掉第一块糖的孩子长大后大多表现平平,这就是自我控制对个人发展的极大影响。就个体的发展而言,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将极大地推动其学习和工作,有效地把握自已促进其身心健康,使其身心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
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如此,虽然孩子年龄还很小,自我控制好像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控制的能力,只是有时不想控制或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而已,幼儿还小,不知从何做起,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合理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因此,目前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及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孩子的自控能力整体较差,究其原因有二:一与孩子的自然生理发育有关,孩子的年龄小,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情绪的兴奋多于控制;二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不够,这些又都影响到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如何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把握自己,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呢?
首先,我们应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幼儿进行行为识别,让其明白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有些行为对自己可能有害,但对别人却有好处;在一定的场合有些话能说,但换了地方有些话就不能说,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进行简单的判断与分析,促其对美丑善恶的认识。然后,再不断地进行“知其所以然”的启迪,让孩子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例如:午睡时,即使你睡不着,也不可以讲话,这样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在游戏时,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规则。这种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天平”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其次,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严格地说,控制能力属于心理素质心理训练,一开始可以借助一些日常小事进行,比如:何时起床,何时就餐,何时到校,都应有要求、有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然后,由这些日常小事进而扩大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如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要求孩子注意环境卫生,瓜皮果壳要扔进垃圾筒,开始时,孩子在教室里能做到,渐渐地在户外活动时,也能把一些纸屑等带回教室的垃圾筒,孩子们都这样做了。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春游,在修真观前,我们坐下来休息,孩子们都吃起了自己带来的东西,我没有声张,只是观察孩子的行动,孩子们都自觉地把食品的包装纸整理好,自己收拾着,等我们离开时地上一点垃圾都没有。这说明,经过训练,孩子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对孩子而言,自我控制表现在对诱惑的抵制、对个性的控制、对依赖的控制、对情绪的控制等多个方面。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习自律,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言语教育法:通过成人的讲故事、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幼儿讲清一些简单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