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告诉他哪种做法是正确的,给他提出建议。比如,画画应该是在纸上而不是在沙发上、墙上或是其他的地方。还有一个办法,即在糟糕的事情出现前做好防范,如事先在一面墙壁贴上白纸,向孩子说明只能在这面墙纸上画,其他的墙不可以,因为上面没有贴纸,这样,麻烦可能要少得多。
您的坚持让孩子看到结果
5岁半的苗苗喜欢画画,她的作品还获得过幼儿绘画比赛一等奖。可让妈妈头疼的是,她画完画从不收拾笔和画;至于看过的书,更是东扔一本西扔一本,床上、桌子上、沙发上随处可见。
其实,从苗苗4岁起,妈妈就教她送“玩具回家”、把画笔装进盒子、将书放回书架,为此还在她的房间里专门开辟了玩具角、购置了儿童书架。但苗苗几分钟之后就把妈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起初妈妈一次次地提醒,并跟她一起收拾,但苗苗还是没能把妈妈的这一教诲铭记在心。同一句话一天要重复多次,妈妈说得连自己都烦了,索性自己做。结果是,苗苗的“残局”全部由妈妈来收拾。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四五岁的孩子大多给人“没脑子”的感觉,父母的话在其头脑里几乎不留什么痕迹,所以不能指望什么事情和她说一两次就能记住。而且,幼儿期的孩子自制力比较薄弱,好奇心又特别强,对一件事情专注的时间不长,往往来不及“善终”就去开辟另一个“战场”了。
为父母支招
对于孩子的我行我素,父母一定要告诫自己:每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父母反反复复的提醒和无数次的示范。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您才有可能在“忍无可忍”、“坚持不住”的时候说服自己“再咬咬牙,就能渡过眼前的难关。”同时,要注意方法。比如,苗苗妈引导苗苗收拾好物品后,趁热打铁夸她爱整洁、有秩序,使她产生“我很能干”的感觉,有了这种自信,她就能逐渐把事情做好。
鼓励也需要持之以恒
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晓晓都兴奋地把她折的官帽、皮球、手表、酒杯或自制四五页的小画书给妈妈看。起初妈妈夸她“很能干”,“做得真不错”,“照这样下去,会越来越好”。可日久天长,晓晓没折出更新的东西,小画书上除了小鸡、小鸭、鹦鹉,也没见着新的面孔。不过,她的折纸作品比以前更精致了,小画书中的故事也更丰富,从原来的四五页变成了十几页,小动物的神态也生动多了。遗憾的是,妈妈忽略了晓晓的进步,而是指责她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没意思。渐渐地,晓晓不折纸也不做书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没有一位父母不鼓励孩子,但能做到持之以恒、事事以鼓励为主的父母却很少。说到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过高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他们希望孩子每天的进步都是突飞猛进的,否则,就认为他的努力没有价值,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孩子。父母耐心的丧失,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日渐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