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这样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活动欢呼雀跃的。这种无形的礼物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新年馈赠吗?
周其珍:通过“压岁钱”教孩子学习礼尚往来
去年过年,爱人的同学来家玩,进门一阵寒喧后,他就忙着给孩子压岁钱。儿子一时不知所措,一脸茫然地求助于我。客人拽着儿子不让走,而儿子则一面捂着口袋往后退。我
想:不收下,肯定会让客人尴尬,不如先收下,事后再伺机返回。于是,我就让儿子大方地把钱收下,并让他谢谢叔叔。这样,大家都释然了。
事后,儿子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不是教我‘公鸡叫,母鸡叫,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吗?那你怎么还要我拿别人的钱?”我向他解释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礼尚往来的习俗。虽然,今天我们收下了“压岁钱”,但这礼我们是一定要还的。巧的是,事隔两个月后,这位同学的女儿过生日,于是,我们带上儿子,买了一份精致的生日礼物,为他女儿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通过此事,儿子从中学到了礼尚往来。
“压岁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中情感传递的一种方式,一种载体。
陈米欧:“红包改革”——情谊体现在平时
晶晶妈遇到的事非常普遍,我家也常常遇到,确实是一件很令人为难的事情。
前年春节,我妹妹全家人来玩,硬要给我2岁不到的孩子压岁钱,我和妻子都说不必给,但显然当时是盛情难却。恰好我妹妹也带了4岁的儿子来,我就瞅了个机会,示意妻子去包个红包还礼。等到妻子准备把红包塞到小外甥的口袋时,我妹妹红着脸硬是不肯要,但是几番“挣扎”过后,也就默许了。
这样的情节不只是春节,其他的节也时有上演,兄弟姊妹以及长辈等,来来往往,大家都像完成一件任务似的,早早谋划、细细商量,送多少,还多少,名堂挺多,我和妻子都觉得没有意义。
今年我和妻子商量,干脆大家都别送红包了。我们分别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约定,过年红包互免。但是,这并不是就此不要来往了,我们同时声明:平常大家觉得有合适的礼物,要留心为对方购买。想不到,我们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前不久,妻子到南京出差,就特地为我外甥带了一套正版的学习光碟,我妹妹高兴得不得了,连连说“这样好这样好”。这样,今年我家不用想着“红包问题”了!
陈翠珊:收到压岁钱,正是教育孩子的契机
过年贺喜的时候,给小孩一个红色的利是封,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商业发达的广东,更成习惯。这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良好的祝愿,就是望孩子们“快高长大”。作为孩子的母亲,因为习惯的薰染,所以总是随顺风俗。大人正好用这种风俗习惯,当作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
·可以借机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交往。孩子收到压岁钱时,我尽量让孩子明白,大人不是无缘无故给他钱,而是对他成长怀着希望,用压岁钱对他健康快乐、长高长大表示的心意。所以接到压岁红包,一定要谢谢亲戚朋友,一定要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也要派发压岁红包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