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句话,你是在夸一个小孩子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吗?还是在鼓励他去做一件他还不太想做的事?反正,孩子非常清楚你为什么这么说!
你省事了……但孩子觉得,还是小时候好
当带孩子一起和亲戚朋友聚会时,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碰到一起,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每当这时,我们就会使用这句话:“你已经是大孩子了!”
3岁的亮亮正在拼图, 11个月大的毛毛上去把亮亮的拼图弄乱了。可想而知,亮亮肯定很难过。此时,亮亮妈也许是想让亮亮理智些,劝道:“毛毛没有恶意,他不懂事,不知道弄乱了你的拼图。你不能推搡毛毛,你已经是‘大哥哥’了,应该让着‘小弟弟’!”
真不公平!“大孩子”没有妨碍任何人,然而却不得不接受让别人来妨碍他,而且他还不能反抗,不能抱怨!
客观地讲,以这种方式对大孩子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说教令人失望,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在要求“大孩子”容忍“小孩子”“冒犯”自己的时候,大人并不是真正地出于力量平衡的考虑,而是为了自己省事,而且要训斥那个“小孩子”, 你于心不忍!但是别忘了,“小孩子”完全懂得大人的行为。他发现,当面对比他大的孩子时,可以利用自己年龄小和个子矮的优势,踩“大孩子”的脚。难道我们应该纵容“小孩子”的这种行为吗?
幼儿教师王丽说:“孩子们一点都不傻。‘大孩子’觉得他们本应该是有权反抗的。可这一句话,就把‘大孩子’的价值化为乌有了。”
另外,大人们通常也用“你是大孩子了”来停止与小孩的纠缠。这是一种心理赞扬法。比如,有些家长不能坚持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于是,一句“你已经5岁了,是大孩子了”便成了对孩子“听话”的奖赏。
令人担心的是,这句话并不能使他更加自信
你或许根本没意识到,一句“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听起来像是在鼓励孩子,却很可能会令他们产生焦虑。儿童心理学家依撒贝尔·波克盖解释道:“听到这句话后,孩子将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从这句话中,他清楚地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威胁:他将要同妈妈分开。然而,他还没有对此做好准备。对孩子来说,这句话实在令他揪心。”
在孩子还没有明确自主愿望的时候,迫使他一定要自主,不仅不能加速其成长步伐,反而会使得他倒退,因为他希望父母能看到他还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因此,先别把他当大孩子看。正如你交给孩子一项与他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任务,如果孩子接受了,他知道自己完不成这项任务;如果不接受,又怕让父母失望。这种责任令他生活在焦虑之中,而且只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教师王丽不安地提醒道:“因为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小大人’ ,有的孩子会显得早熟一些。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几个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会吩咐大孩子照看好小弟弟或小妹妹。其实,这是父母将自己的责任强加在了孩子身上。”
大人在行使父母权利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们有更加自主、更有责任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