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每一个心理层面的需求(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8日 14:28:31 

西,有一种孩子,就是有很多玩具,但是没有什么朋友,父母没有时间照顾他,就拼命地给他买玩具,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一直出问题,但是因为父母很忙,又不了解这件事情,又没有好的方法和孩子应对,最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很糟糕了,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上辈子欠他的,这辈子来烦你了。

  安全感满足后,下一层是什么?社交。当自己保护好之后,他就开始交朋友了,当然,交朋友还包括父母对他的关怀和认同,父母关心他、爱他。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晚上孩子睡觉的时候,摸摸他,孩子就睡着了,孩子就觉得你是关心他的,或者在床边给他念故事什么的,这都是爱与关怀的表现,他需要有一个对象,跟他做互动和交流,属于内心的部分。然后在家里,互动的对象就是父母,同时父母就是他的模范了。当然到学校,就是跟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了,所以在这个部分发展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也是一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最后会形成一种人,就是如果这两个需求满足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会很有自制力、负责任、有创造力、很有活力。所以,相对来说,这些部分没有满足的话,你的孩子可能会变成自私的、不负责、冷漠的,完全对周遭不关心,行动都会退缩,不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关起来。

  所以,很多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问题,或者是小孩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这两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才会出现这些状况。仔细回家看看孩子出的状况,你会发现他要的都是这些东西,要不就是要你的关心和关怀,要不就是他感觉很不安全。我自己在小学呆了三年,我们学校有点特别,是台湾一个很特别的小学,我们都住校,用不打不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我就发现当我这样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孩子的学习状况会稳定,学校没有规定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坐进课堂,我们就是努力把课上好,把他们吸引过来,可是我们不能打骂他们,同时教父母一些方法,如果父母有心跟我们配合和使用的话,小孩一个星期就会变了。因为孩子是住校一个星期,星期六、星期日就回家了,我们发现,孩子在五天中都会跟我们相处很好,可是回家两天,又混乱了,处于这样的循环中,我们发现这是父母亲方面的问题,所以,只要父母愿意配合使用这个方法,很快,下星期小孩来就不会闹了,真的很神奇。

  心理学家研究过,六岁的时候,人格的特质已经有一个模式出来了,从6岁到12岁,这个年纪是他开始修正他的人格,他在学校,学校是一个小孩的圈。就可以跟环境互动,修正这个部分。我们很确定一件事,当12岁青春期开始发展的时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会大量的转变到外面,那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朋友认同,那个时候,父母要对他产生影响很困难,所以在12岁之前,父母给孩子关心和关怀,孩子的关系不但跟你很好,而且,你会发现很多事你不用去管他,孩子会非常有自制力

  孩子喜欢一个目标,就会拼命地用尽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它。所以我常常问我的爸爸妈妈,我赚很多钱干什么?我只要多少钱就可以活下来了,我干什么要赚那么多钱呢?有的父母现在可能会发生这个现象,以前是物质上的,现在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将来有成就就可以有社会地位,人家会尊重你,人家会关心你,会有很多人的眼光注重在你的身上,只要你得到学校的第一名,老师会特别的照顾你,其实,这个时候的成就是跟社交、安全感相联系的。所以,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真正追求的不是成就,追求的只是别人的关怀跟心理的安全感。

  我那个时候,在带小孩的时候,我们学校有时候会收转学学生,有时候是一般学校认为的好学生,在我们那边好学生的标准就是你考试得第一名,你说的话老师都会相信,你去讲什么,老师一定会帮你们,最后一名的一定叫坏学生,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