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少能真正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了,因此,年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甚至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还可能知道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贴年画”……可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知道过年会有“压岁钱”外,其他却知道得很少。因此,把春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习俗继续流传下去也是中国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很重要,但做起来绝不困难。
其实,每个春节传统习俗都是一个故事,而孩子最爱听的就是故事,如果父母能在春节时把“春节的故事”将给孩子听,必定会引起孩子的浓厚兴趣。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参与写春联、包饺子等活动,一定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春节,原来该这样过”的感受。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