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偏要”
骁骁偏要的东西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她,那就不要想过太平日子,在一次次的较量之后我们不得不向她妥协。骁骁睡觉偏要和外婆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外婆感冒了,骁骁只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结果,从半夜12点就开始哭着叫“外婆呢,外婆呢……”一直折腾到天亮。
专家解读:
2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习惯。习惯具有这样的特点: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偶尔破坏习惯,会不愉快;多次破坏,习惯会消失(好习惯和坏习惯有差异)。也就是说,年幼时形成一些好习惯、避免一些坏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以后的成长相当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偏要”理解为孩子对业已形成的习惯的坚持。若能将这种坚持、执着迁移到其它的活动之中并善加运用,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作”——“不是这样的”
骁骁对别人没有摆弄好她的东西或是说了批评她的话是很恼火的,她就会不停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问她那到底是怎么样,她又不回答,哭哭闹闹好一阵。有一次等她冷静了我问她:“骁骁,刚才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她回答:“妈妈说我了!”我这才想起来刚才我无意间跟我妈说过一句:“不要睬她。”但完全不是她理解的意思,也没想到她听进去了,还因此发脾气,真让我哭笑不得!
对于睡觉的被子,骁骁最最耿耿于怀了,这象一个死穴,不能轻易触及。也不知道哪点不对她的心思,老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让人急死!
专家解读: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揣摩、推测他人的心理,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比如,他们通常用愿望解释行为(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能识别他人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幼儿童也是“小小心理学家”。这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是这样的”理解为儿童理解他人内心世界能力的发展。
妈咪疑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骁骁的“作”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专家解惑:
可以预言,“不要”“偏要”“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它类型的“作”又会出现。比如,她可能会不断地问你问题,一开始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来逐渐变成“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会问得让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会要你给她讲故事,有些故事讲了N遍,还要你讲,而且你想偷工减料(比如少读两行)也不行,她会指出你还有什么没讲,这时你才明白这个故事其实她自己也会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从这一点来说,骁骁妈妈是相当成功的。然而,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了解,了解之后如何做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给出的建议也许值得关注: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