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的溺爱和迁就
这一点是最为突出的,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
过度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实际生活中不少老人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上前抱起孩子;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于是一口一口地喂。
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老人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我们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老人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
两代家长的代沟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表现在老人和我们之间。老人与我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孩子容易形成只有爷爷奶奶疼自己的感觉,在感情上产生“亲祖辈,疏父母”的倾向。不一致的家庭教育还可能把孩子养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使他们学会采取不同态度对待我们和老人,对待老师和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