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31日 10:46:16 

陈鹤琴是我国早期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教育事业。1923年春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园--鼓楼幼稚园。他是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先行者。陈鹤琴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有关习惯的某些思想和论述,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习惯贵在从小培养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他还举了相应的事例予以说明。"比如某幼稚生在某幼稚园上学,开始执笔就用四个指头,他的教师没有留心,不去矫正他,过了一段,这种执笔的姿势差不多变成一种牢不可破的习惯了;后来,他换了一个幼稚园,那园里的教师发觉了他的坏姿势,费了四个月的功夫,才把他矫正过来。倘使这个教师也象如前的教师一样忽略过去,没有替他矫正,那恐怕到后来还要难改了呢。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儿童所养成的种种习惯,以期建筑健全人格之巩固基础。" 所以,幼儿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和就收效甚微了。"
  陈鹤琴还认为,母亲的素质对于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他指出,"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分别的讲述起来,母亲和儿童更加亲密。因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相关度,也格外高。儿童在没出生前十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一两年中间,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的影印入儿童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间她的儿童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为此,陈鹤琴认为父母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儿童的健康和发育。他说,"讲到儿童教育,健康和发育,就是第一个根本问题。"4052、使儿童养成服务的好习惯。他指出,"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有了健全的身心,不能做有益公众的事情,这不但对于社会无益,或许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教育儿童,还要培养他们服务的习惯。"服务的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1)不自私。他说:"我们教育儿童,第一先要教他们牺牲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