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应该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大拍其手,兴高采烈的程度绝非大人帮他打开门所能比拟。
听了朋友的叙述,我陷入了思索。孩子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立即予以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是应该允许其犯一犯“错误”的,如前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将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其实,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我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她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我的训斥和惩罚。但我只是要她自己去扫碎片,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女儿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了保护和使用,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我想,让女儿故意摔碎一只碗还是非常值得的。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我的一个同事,小时候有一回尝试着自己洗衣服,用去不少洗衣粉,还把卫生间弄得一塌糊涂,衣服也没洗干净,结果招来母亲一顿臭骂,父亲还差点打了他,从此他对洗衣服有了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恐惧,洗涮之类一直由母亲代劳。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反而使他们犯了更大的、真正的错误。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家长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