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细心呵护,关爱备至,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走出家门,和同伴进行交往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差异,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失衡而表现为不允许周围任何人对他有任何质疑或否定,甚至形成不容许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自己强的好胜心理。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不至于发展成病态。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些父母以为要从小教会孩子竞争才能使他今后更好地立足社会。因此在婴儿时期,妈妈就不失时机地开始引导。如“这是给宝宝的,咱们谁也不给”,等到孩子稍大些,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父母更要教孩子怎样做才能不吃亏,并且要求孩子事事争第一。其实这样做会害了孩子。在群体中他往往不能被其他小朋友所接纳,长此下去,他会远离群体,缩小了交友范围,最终陷于孤立。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包括以下几点:
★不要事事争第一,要允许别人胜过自己。
★竞争是为了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
★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和合作完成任务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2、正确地评价孩子。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他不会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以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的评价为标准的。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他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笨孩子,而父母经常夸耀孩子聪明,孩子也就常觉得自己很棒。所以父母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父母应该做到:
☆适度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喜欢受表扬和鼓励。但是过分的表扬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成人夸奖别人而没有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因此父母表扬孩子不要泛滥,不要泛泛而谈“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真棒”等,而要具体指出孩子的优点,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表扬。如“今天我要表扬你,你会自己叠被子”等。
☆不要用感情替代理智。许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朵花”,夸大孩子身上的优点,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是最要不得的。父母要审视自己的做法,不要因疼爱和喜欢而随意拔高对孩子的评价,以免孩子对自己形成不正确的评价。
☆适当指出孩子的短处。在评价孩子长处,肯定优点的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适当指出他的短处,使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小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学习。
此外父母对待孩子还应有理智的态度。孩子在外争强好胜,在父母前往往会有所表现,如:若输了就哭泣、发脾气、生闷气;赢了就洋洋自得等等。对此,父母要有一个冷静的态度,正确引导孩子,使他逐渐明白:和小朋友比赛,想赢是可以的,但“赢”,赢在哪里?“输”,又是为什么呢?不能够对孩子的表现置之不理或粗暴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