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会谈室内的温度已上升到了摄氏33度,一位满头大汗的母亲牵着5岁的女儿闯了进来。听说省会的儿童心理学家来小城义诊,这对母女一大早就等候在排成长龙的队伍里,好不容易才轮到。
“嗨!你好。”我朝那位躲在妈妈身后的胆怯小女孩微笑地打招呼。
“快喊伯伯,快喊!”母亲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女儿,可小女孩抿着嘴唇,一言不发。
“你看。她就是这样,要她说话时她不吭声,不要她发言时满口脏话。”
孩子走到一边径自去玩耍了,或许她听到这样的评价与批评话太多了,都麻木了;也可能是幼儿心灵里体验到某种不快、不希望在陌生人面前谈自己。
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孩子3岁时摔了一跤,后脑勺碰在地面上,自此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眠不安,半夜突然惊醒,嘴里骂“老师臭”,每次吃饭都要人训斥才勉强吃一点。更集结人担心的是,学习没有长进,反而退步,原来可以画直线,现在经过一周的美术班训练,竟连直线也画不了!到幼儿园接她时,发现老师把她一个人安排在墙角玩耍。
与这位母亲交谈时,我看见孩子在玩具楼梯那儿上上下下,一直忙得满头大汗;后来又哼着有节奏的曲调,跳起了新疆舞;再后来就是安静地伏在桌旁拿起笔,在一张纸上涂着什么。我猛然发现,那张纸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火辣辣的太阳挂着微笑悬在当空,笔直笔直的白杨树伫立在马路的两侧,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路中央。她告诉我,高的那棵树是爸爸,胖的那棵树是妈妈。
此刻,我似乎明白了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孩子能够熟练地上下楼梯和跳舞,说明其动作发展并未受后脑勺经历碰撞的影响;孩子画的白杨树干那样笔直,反映出孩子“学有长进”;孩子夜半惊醒骂老师臭,表达了心中对老师冷落自己的忿忿不平的情绪;孩子在会谈开始时的一言不发,是因为母亲用不良的暗示堵上了她的嘴----“要她说话时她不吭声!”
这是儿童心理咨询诊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某些父母心中成了“问题儿童”呢?看来,很有必要与广大父母来讨论孩子的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界的热门话题。一位精神病学家曾说:“心理健康的人除了自己外,至少要爱一个人。”这话不无道理。
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人,不健康;不爱别人,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更不健康。有人说,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机能内外平衡,有创造力……这样的标准近乎完美、世上有几人能达到?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针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孩子成长问题,许多父母束手无策,他们曾经在书刊上抄录过不少心理健康标准,对着自己孩子的表现一条一条对照,如“智力正常、意志健全、行动协调、性格开朗、自我意识好、人际交往和谐……”这些抽象的标准使父母抓不住要领。不少家长习惯用“临床”的视角给孩子的问题贴标题:孩子顽皮好动----是否“多动”?孩子沉默寡言----是否“缄默”?孩子不望妈妈眼睛----是否“孤独”?孩子吮吸姆指----是否有“恋母情结”?调查发现,愈是知识型的家庭,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愈“多”,而普通劳动型的家庭,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