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的心愿是美好的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他喜欢的动画片,爸爸走过来啪地关掉了电视,随即数落起孩子来:你真是没记性,不知道做作业。爸爸以前那么苦,都这么有成就,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还希望你将来比我要有成就……那边,爸爸在滔滔不绝地说,这边,孩子却一头雾水。为什么爸爸老是说要我比他强?我为什么要比他强?我应当比他强在哪里呢?
俗话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许多父母都对子女有所期待,他们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立下了“他长大后,一定要他超过我”的育儿志向。
父母的这种良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或许父母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可是已无力改变,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开出租车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能上大学,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也可能是当年父母的志愿没能实现,希望孩子帮他完成,如妈妈当年想做个医博士,但没能如愿,现在需要孩子去帮助实现;也可能是父母的童年有缺憾,如,没有机会学钢琴,现在就带着孩子学等等。
二、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人类要进步是社会的必然,但具体到某个家庭、某对父子或母女来讲,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就“智力”而言,它包括语言、数理、空间、音乐、运动、社交、人格等许多内涵。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他的父母一样,会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弱项,成人后也会形成闪烁着个性之光的智力组合。对此,我们很难说谁比谁“更胜一筹”。
●孩子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 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式和速度又有很大差别。那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很高,会造成孩子心理很大的压力,也许真的能使父母如愿,可是父母的期待会越来越高,孩子只有越追越辛苦了;另一种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父母的要求,干脆放弃算了,最后和父母的期待相去甚远,致使亲子间的关系更难维持;还有一种孩子其实他可以做得到,但是因为父母的态度令他产生反感,他会为反对而反对,愿意不依父母期待的方向去走,这也是比较可惜的。
●人做事的动机与效果呈“倒U”曲线。 要求孩子必须超过自己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由此产生的过强动机便容易使他们作出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举动:如对幼儿缺乏耐心,强迫孩子学习一些枯燥的技能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三、以平常心看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过得好,希望孩子幸福和有很好的归宿并不错,但是标准要依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超过孩子能力范围太多,会使孩子一生都在追求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他会很痛苦。
何不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未来?让他们快乐地生活,自然地发展,反而会给孩子的成才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将有助于开发孩子主动发展的巨大潜能,使孩子不断产生探索世界、认识社会的动机和需求,这种需求才是他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说不定有一天,“超过爸爸妈妈”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心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