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宝福脑筋灵活、思维敏捷吗?那就创造机会,让他的小手“动”起来吧——
婴幼儿手指动作的训练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孩子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上!两这方面,不可否认,动手能力强的爸爸们是宝宝最好的老师!
动手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当孩子自己想办法做成一件事时,他的某一方面智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身为老爸,责无旁贷地要和宝宝携手实践,或者干脆把“动手操作”的机会让给孩子,用成人的智慧和意志品质,引领孩子探究未知的世界。
1、懒爸爸VS巧宝宝
“露露,去把你自己的小杯子刷干净,我们要喝牛奶了。”3岁的露露闻声进了厨房,登上小方凳,在水龙头下高兴地冲着她的小水杯,一边洗、一边玩儿。
老爸有理:
大人做事不能事无巨细、一律大包大揽,要抓“主要矛盾”,把“细枝末节”留给孩子。如果爸爸实现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宝宝哪还有锻炼的机会?正是爸爸的“偷懒”,才能成就了宝宝的“能干”。所以,为了宝宝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爸爸担着个“懒”罪名也无妨,必要时还真得用点心思呢!
能考形式:
让孩子成为“小帮手”
“飘飘,把紫红色的领带拿来,就是在大衣柜里挂着的那条。”爸爸在镜子前边穿衣服、边对站在一旁的女儿说。飘飘颠颠儿地跑过去,打开衣柜,从衣架上取下领带,跑回去,放在爸爸手里;“给。”“谢谢宝宝儿!”爸爸笑着在她的小鼻子轻轻地刮了一下,算是夸奖。飘飘脸上写满了“得意”。
你不妨学着飘飘爸爸的样子,在外出归来的时候请宝宝及时送上拖鞋;或者请他帮爸爸拿一些如毛巾、牙膏、手机、遥控器这样的小东西;抑或是招呼他将废纸、果皮壳一类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筒里,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将同样式、同颜色的衣服归类,等等。两三岁的宝宝就能胜任“小帮手”的角色了,不信,你就试试看。
爱心提示
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循序渐进,宝宝所拿物品的大小,重量也要适度。
宝宝咱们分工吧
趁妈妈出差的机会,向宝宝提出“咱们分工吧”的要求——由宝宝任选一些家务活儿,像整理自己的小床、折叠自己的衣服,掰豆角、洗西红柿,负责擦桌子、摆餐具……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索性就让他试试。很可能,孩子的“工作质量”还达不到爸爸的标准,甚至宝贝干完了,老爸还得重新“返工”;不过这没有关系,只要爸爸坚持放开手脚让孩子多尝试,肯定他的进步,婉转地指出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没多久,宝宝的动手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出类拔萃,让老爸的眼睛一亮。宝宝能干了,爸爸也“解放”了。
爱心提示
向宝宝提出“分工”要求,应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比如,可以让3负的孩子擦桌子、摆餐具,而整理小床通常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很可能挫伤其自信心,得不偿失。
想吃吗自己来
爸爸自顾自地吃开心果,多半会“勾”起宝宝的食欲,嚷嚷着“我也要吃。”这时,老爸该做出怎样的回应?与其把剥好的果仁放到孩子嘴里,不如干脆教他自己动手剥皮,因为这个过程能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培养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还有助于养成好习惯,一举三得。
孩子做之前,爸爸要亲自示范:两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一个开心果,手指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掰,壳就下来了。准备一个小碗和一个小盘,告诉宝宝,把果仁放进小碗,壳放进托盘。等宝宝的动作熟练了、剥多了,就把果仁分给全家人吃。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宝宝吃起来肯定更开心!
爱心提示
两岁半的宝宝就可以从事这项活动了。到3岁,相应增加难度,练习剥豌豆、毛豆,或者花生、瓜子;当然,需要爸爸先在这些食物上开一个小口,慢慢过渡到不开口。另外,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否则,宝宝的小手会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