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出人:张晓平,《生活在家庭、婚姻、爱情的三维空间里》一书作者,企业“心灵管理”咨询师。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在生活中信守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然而我们在坚持固有的“尊老爱幼”观念对待父母和子女时,却似乎忽略了家庭中人与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尊老爱幼”究竟是维护了秩序还是带来了幸福感?张晓平新的专著中提出了“爱老尊幼”的观点,也许他的观点未必尽善尽美,也不一定是解决所有家庭问题的良方,但至少是给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提供了另外的思路。
我们这样尊老
“我从来不和父母争论”
听话,是许多“孝子”对自己的描述,听父母的话,当然是孝的标志,但你有没有想过,听话,父母就一定会开心吗?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的听话,其实是对父母的敷衍,在我们家庭聚会的饭桌上,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听话,而一片沉默,我们会不会因为标榜听话,从而放弃了和父母的交流?
换一种方式,和父母争论,有时候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有时候老年人会抱怨空巢家庭的寂寞,这其实是长期形成的,“别顶嘴”,以前父母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其实是阻塞了我们和父母沟通的渠道。长大了,听话仍旧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的无声的“听话”,让家庭变得一片沉寂。
原来爸爸喜欢争论的孩子——讲述人:李光
爸爸退休前是我们家乡一所中学的校长,小时候对我们相当严厉,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一直是受到爸爸的同事们称赞听话的女儿。每年夏天,父母都会到我家里住上一个月,他们不喜欢出去玩,我每天晚上都会早早下班,和他们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爸爸会对在报纸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当天时事发表评论,我们一般也不会和他争。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先生四个人一起打打牌,父母都很开心。
有一次,有一个心直口快的女同事到我们家吃饭,爸爸又说起广州空气污染的问题,那个女同事不同意爸爸关于空气污染是经济发展的代价的观点,两个人争论起来,开始我担心爸爸生气,因为他一向不许我们顶嘴,还瞪了那个同事几眼,结果她不管不顾,两个人争得热火朝天。
同事走后,爸爸一个劲地夸奖她,说她为人爽快,后来又约她吃了几次饭,最喜欢和她聊天,没想到这个“好斗”的女孩子这么受老年人欢迎。这个女同事自己也说,在家里,她是最不听话的一个,却也是最受疼爱的孩子。
新观点:没有“尊老”,只有尊重权力
“尊老爱幼”的提法是针对封建大家庭的,用来维护家庭独特的权力体系和家庭秩序的,不是尊老,只是尊重权力,所谓父子、君臣,这种尊重,不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尊重,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尊老的传统,二十四孝之类都是些极端的例子,没有人情味。比如俗语常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年轻人尊重老年人,这个尊重是基于权力的分配产生的。所以听话才成为尊老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