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智妈妈拙记》节选
前言
女儿长大了,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最理想的专业的一名新生。
家里空巢了,于是我有时间经常回味,不断地重复着以往和女儿一起的快乐。一种朴实的冲动不断地搅动着我的内心,我要把自己的快乐、自豪、幸福记录下来,为了更多的快乐。
我不是教育家,这不妨碍我切实地帮助孩子成长。我不是理论家,这不妨碍我把别人的经历提炼为我自己的认识。所以,我有自己的养育思想,这就是:孩子不需要教育,只需要养和育。所以,我从不愿意用教育二字,我觉得它们带有一定的主、被动关系,总觉得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父母总是处于某种主动位置,而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对待。所以我不喜欢。
养,在我看来,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蓄,不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则是孩子终生无法偿清的债务。不是耸人听闻,不信仔细想一想自己的一些失误、失败,多数均源于行为上或思维上的某种奇怪的惯性。
育,在我看来,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健康是孩子“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聪明、智慧何以为用。
就是这种养、育的理念,伴随着我和女儿的成长。
我,成为一个爱在深处的“冷智妈妈”。
女儿,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准备做妈妈
我不记得自己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但有些事情却印象深刻,并且深深受益。
读书、立志
我读了一些书,首先是孕、婴知识类,这些不大记得书名,但对我育儿的帮助很大,尤其是一些新生儿保健知识,很有用的。记得孩子出生第二天,我们从医院回到我在附近租住的农舍里(那是一间有窗棂子的老式小屋),七十岁的老母和我亲爱的先生陪伴着我,又加初为人母,那种幸福,是任何做过母亲的人都能体会得到,却无法表达得出的幸福。
第三天,喂奶时,我发现女儿的脖子里有一些泡泡,还有点多呢。还好我读了一些婴幼儿保健知识,知道这是葡萄球菌感染(据说是那所医院的婴儿室有些问题),才不会惊慌。于是,爸爸到村医务室要了酒精棉球和紫药水,我们自己为孩子做了简单的处理就好了。不过,这件事要提到七十的姥姥,她因为年轻时医疗条件不好,一连失去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五,其实是老九),所以她吓得不得了,不肯听我指挥。新爸爸什么都肯做,就不肯将火烧过的银针(消毒)刺向女儿的小泡泡。最后,还是我亲自处理的。从那时起,我就表现得比亲爱的爸爸要理智些。
我还读了一些养育子女的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马霍娃的《教育子女的艺术》(据我所知,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馆仍有收藏)。作者似乎是卓娅和舒拉的妈妈的同代人,我没有考证过。正是这本叫做《教育子女的艺术》的书,帮我树立了孩子的养、育观念,使我坚信孩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与心性习惯的养成,这能锤炼出好的品性。我现在仍然记得书中关于孩子养育的一些细节。
我还读了一本日本的育儿书,因为那时候有一些人在做中、日儿童对比研究,似乎日本人很注意孩子的意志的培养。比如,据说日本人让小孩子冬天里穿着短裤在雪地里玩耍,尽管我并不大相信那是真的,但我觉得“小儿要得安,三分饥和寒”是有一些道理的。不过,那本书对我培养孩子的意志有无帮助且不说,但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