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件寂寞、直指内心的事。
若不是因为喜欢写,谁会枯坐对着白纸或电脑字斟句酌煎熬脑汁?写作又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它比口头语言更接近你的内心表达。只有写作,才有对词句自由裁量的空间与时间。
写作有一种遮蔽性。正因有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在人主观意识对语言环境的敏感反应下,最真实的表达意图反而被“耽误”了。最真实的表达意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达冲动。
我的写作冲动始于7岁那年的夏天。写下第一首歪诗,古体、七言,不知所云。写在父亲送的小本子上。那时,家庭所有成员作为读者,应该是忍笑忍得脸发绿吧。不过,他们当我的面除了脸皮有些抽搐,倒没笑得让我勇气尽失。
写作冲动是表达冲动的第二意识,第一意识其实是语言冲动。正如孩子三岁之后,开始喜欢“胡言乱语”。我的经验是,这时候,千万别纠正他。
保护孩子的“表达冲动”
■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表达冲动
■儿童比成人更擅长联想得多
■联想给文字带来温度,是一切比喻修辞手法的基础
人们的观点,通常都从自身经验出发。那么我自身的经验是,要想写好作文,先保护孩子表达的“冲动”。那是他观察社会与自然最真实的观感。
儿子踢踢3岁左右,说话流畅之后,对话的逻辑是这样的:
A、
踢踢:“我要多吃饭,长高高,然后就可以捅蜗牛了。”
妈妈:“为什么要捅蜗牛?”
踢踢:“因为蜗牛爬高高。”
B、
踢踢午睡醒后,踢掉被子,蹲在床上,双手托腮。
妈妈:“你在做什么?”
踢踢:“你没看到吗,我从被子里长出来了,还开出一朵花。”
有的妈妈会直接回应A说:不许捅蜗牛。回应B说:你又不是植物怎么能开花?
我的回应是,A:你可以和蜗牛一起玩看看谁更高的游戏。B:小树苗需要喝水,你也喝点儿吧。
三、四岁小儿最善联想。如何将西红柿与太阳扯到一起?成年人都知道那是通过颜色与形状的联想,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井然有序的。
这些联想在幼儿的脑袋中自然而然,毫不牵强。成年人却因为看到了太多事理与逻辑,或太喜欢看表象背后的脉络,反而不会/不愿意再去联想了。
联想给文字带来温度,是一切比喻修辞手法的基础。
1748年出版的《人类理解研究》一书中,苏格兰哲学家大卫
·休谟把联想原则缩减为三个: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
幼儿能看到比成人更多的相似性,却不如成人能理解因果关系。
想写好作文,先做一个懂得说话,有表达欲望的人。
用细节勾勒生活
■多问“然后呢”,从口头表达开始训练
■突破流水账,让孩子理解世界的趣味性
■欲要写好文章,先做一个有趣的人
我和儿子每日散步时光只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之中,我们会聊各种事:幼儿园的午饭是什么颜色的?和小朋友们玩了哪些游戏?今天分区活动哪一个小朋友和你一个组呢?老师今天穿裙子还是裤子,心情好吗?
踢踢会选择性地回答,偶尔回忆一些细节,比如会说到:“XX小朋友生日,送了蛋糕和玩具给我们,我接到礼物有说谢谢呢。”
听故事要问:然后呢?我经常问儿子,然后呢?然后,他就会按照自己记得的时间脉络,给我复述当日的故事。
有时候会说:“然后我就吃了蛋糕。”有时候会说:“然后,我们吹蜡烛、唱生日歌祝愿他早点考上大学。”
4岁的踢踢,可以完整地把他当日的活动讲述出来,虽然有些记得不太准。这些口头表达,整理下来其实就是一篇流水账。
说到流水账,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都写过的假期作文文体。每年假期,语文老师会布置假期作业,写日记/记流水账式是必然的一项。
之所以把假期日记写成流水账,大半是因为我们对当日的事情并无深刻印象,或没有学会去回忆并理解当日那些举动的意义。大多数时候,我们过的是挺没有意识的。不回想的情况下,这样一日一日过去,我们其实是自己的陌生人。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就曾写过一本书《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书中提到,高效适应性潜意识帮助我们度过每一瞬间,但我们往往并不因此认识自己,假设不思考的话。
和孩子聊日常生活,在他自己的想象空间,增加一些有趣的观察角度,会帮助孩子增添理解世界的趣味性。
富有幽默感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也会有富有幽默地表达。一个腰腹自带救生圈的爸爸,被孩子问起来:“你的肚子那么大,里面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