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是怎么回事?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7年05月03日 11:15:26 

  我国现有一千万弱视儿童迫切需要治疗

儿童弱视是怎么回事?

  弱视是在生后视觉发育敏感期内,由于没有得到正常的视觉刺激导致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据统计,弱视发病率为2.75%~4.8%,我国有4亿多儿童,保守估计我国现有一千万弱视患者,弱视不仅是临床医学的难题,同样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弱视是怎么回事?

  眼球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其本质是视觉发育异常

  初生婴儿的视觉神经系统并未发育成熟,视觉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有赖于生后的视觉环境和视觉刺激。

  人的视觉发育从出生后就已经开始,大约到8岁左右结束。在此期间,视觉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如果视觉环境正常,视觉神经系统将正常发育,并渐成熟与稳定;如果正常的视觉环境遭受破坏将会导致视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即便患儿的眼睛外表看来与正常人一样,但无论戴什么眼镜视力总达不到0.9,这种眼病就称为弱视。

  治疗弱视的最佳年龄是学龄前,超过12岁就难以治愈,如果进入成年,治疗弱视则基本无望。

  视力减退是主要的临床特征

  (1)视力减退:弱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视力减退,医学上根据视力好坏,将其分为重度弱视(视力≤0.1)、中度弱视(0.2~0.5)和轻度弱视(0.6~0.8)。

  (2)拥挤现象:对排列成行的视标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2~3行。

  (3)异常固视:部分弱视眼采用黄斑中心凹以外的视网膜注视目标。

  (4)双眼单视功能异常:患者常有眼位偏斜、眼球震颤等。

  斜视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

  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异常的视觉刺激可以导致弱视的发生。研究显示,大约40%~60%的儿童斜视与屈光参差因治疗不及时发展成弱视。造成弱视的原因有:

  (1)斜视:由于两眼的注视方向不一致,在大脑中枢的作用下,斜视眼注视将受到抑制,该眼的视觉神经系统发育处于发育停滞状态。

  (2)屈光参差:因两眼屈光度相差过大,两眼像差超过了大脑的融像范围,屈光度较大的眼容易发展成弱视。

  (3)屈光不正:多见于高度远视,由于高度远视眼视近与视远都不清楚,正常视觉发育遭受破坏,出现弱视。

  (4)形觉剥夺:因为没有清晰的影像或光线刺激视觉神经系统,使其正常视觉发育抑制,出现弱视。如眼皮下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病变等。

  弱视与近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

  弱视与近视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疾病。其中,近视是由眼轴延长、屈光力过大引起,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戴镜后矫正视力多可恢复正常。而弱视是一种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或紊乱,即便戴镜,视力也无法矫正。

  弱视对儿童视功能的危害比近视大得多。近视仅仅是视远时视力下降,并不伴有其它视功能损害,视力矫正也不受年龄限制。弱视则不然,不仅视力低下,不能矫正,而且多无双眼单视功能。将来不能胜任驾驶、测绘及精细性工作。

  诊断弱视首先排除眼部的器质性病变

  诊断弱视的前提是排除眼部的其它病变,弱视诊断必须到专科医生处经过详细的检查才能得出。

  诊断弱视前,首先应常规睫状肌麻痹验光,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其次,应该排除眼部的先天异常、眼底与颅内疾病。最后,还需找到形成弱视的确切原因。绝不能轻易把儿童视力不佳的因素都归结于弱视,以免贻误病情。

  弱视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弱视不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弱视治疗有一个明显的“时间窗”。即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治疗,弱视有可能得到完全矫正,一旦视觉发育成熟,治疗多半无效。

  研究显示,弱视治疗最好在3~5岁以前进行。因为3岁之前属于视觉发育关键时期,6~8岁视觉发育基本趋于完善,如到10岁以后发现弱视再进行治疗,效果甚微。

  早期参加筛查,消除弱视危险因素

  治疗儿童弱视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弱视。只有早期发现,才可能早期治疗,才可能以较短的疗程获得较好的疗效。儿童最好在3~4岁前常规接受一次视力的全面检查,一旦发现存在弱视的危险因素,比如斜视、屈光参差或屈光不正等,都应及早到医院就诊。美国眼科学会规定,儿童在出生时、周岁、3岁以及5岁都应接受一次眼科的全面检查,以便尽早排除发育相关眼病。

  治疗的原则

  弱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弱视治疗的主要措施有:

  (1)睫状肌麻痹验光:充分矫正屈光不正是治疗的首要措施。

  (2)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处理引起弱视的原因,如斜视、先天性白内障和上睑下垂等。

  (3)遮盖治疗:以眼罩遮盖视力好的眼睛,促进弱视眼的发育。

  (4)压抑治疗:以药物和光学方法压抑注视眼,促进弱视眼的发育。(5)视觉训练:视觉训练可以更快地达到治疗目的,缩短疗程。但对视觉训练仅仅是弱视治疗的辅助手段,绝不可以视觉训练取代遮盖和压抑治疗。

  • 特殊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