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体验其中乐趣,走向成功。
例如:小班幼儿对空间的感知是模糊不清的,掌握空间定向也比较困难,如果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体会这些空间方位,让幼儿用外部动作逐渐内化而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圈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教师发出口令:“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圈里藏起来。”幼儿很快跳进圈里,这时教师又问:还可以怎样藏?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圆圈下面去。”幼儿被难住了,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总不能钻到土里吧?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及时提醒:“圆圈在上面,人才能站在它下面,再想想应该怎么做?”幼儿明白了,他们把圆圈高高地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四)鼓励并支持幼儿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1和许多”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的向幼儿提出:“生活中如果你1个人遇到许多坏人怎么办?”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了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