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要点"的扩展
1.说梯度目标
所谓梯度目标,是指为达成课堂教学终点目标而设计的分目标或子目标,它是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的"阶梯"。梯度目标也就是皮连生先生所说的使能目标,是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3]比如,对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的教学,确定的教学终点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要达到这一终点目标,学生就必须掌握以下知识: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的变化等现象。同时,学生还必须具有以下能力:较强的辨别、区分能力,较为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等。如果学生还不具备以上的知识和能力,本课的终点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所以,为了确保终点目标的达成,为了明晰教学的具体任务,为了教学过程中所选择、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更加正确和有效,说课时必须说梯度目标。梯度目标越清晰,梯度间的层级越合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就越强,也就越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越利于学生的参与,自然也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说生成性目标
依据不同的价值诉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当下,学界将教学目标分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4]"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共同特点是预设性,即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将它们统称为预设性目标。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预设性目标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易于预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若仅有预设性目标,教学活动也将有难以避免的缺陷:它不仅容易导致教学的封闭、机械、僵化,限制师生的创造性,从而使教学缺乏活力,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的价值。
"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共同特点是非预设性(生成性),它们是在教学情境中,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产生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是难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又是能够产生这样的目标的。不仅如此,生成性目标应该是教学所渴求的。因为这种生成性的目标是师生智慧的展现,是师生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目标的实现,往往不仅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更好地建构知识,也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获得升华。生成性目标是教学中极为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在现行的说课中却仅说预设性的目标,没有生成性的目标,这是不符合课改教学要求的。虽然生成性目标在备课时是难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它又不是完全不可料及的,而且,新教学又是追求生成性目标的。所以,教师在说课时必须说生成性目标。
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既然是生成性即非预设性的目标,那怎么能够在教学活动实施前述说呢?其实,生成与预设除了对立之外,也是统一的。其统一主要表现在: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拓展与升华;预设强调的是教学的计划性和可控性,生成强调的是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这两方面都是教学活动自身所应有的;预设和生成都是在教学活动中达成的。所以,生成性目标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而是与预设性目标内在地联系着的,是能够"预设"的。比如,在讲授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中的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时,预设性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商品流通要经历两个阶段,且第一个阶段是既重要又困难的,为此生产者应该生产质量上乘、适销对路的商品。在预设这一目标时,教师又应该想到:商品到货币这一阶段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活动,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经历这一阶段的市场规则,反对各种不正当的行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这里的掌握正确的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就是生成性的目标,这一目标与预设的目标是内在地联系着的。当然,生成性目标不是完全可以"预设"的,否则,它就不叫生成性目标了。生成性目标是预设与非预设的统一。说课时述说生成性目标,教师对教学预设得更远、更深、更广,师生的智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展现,教学的效益就会更好。
3.说生成性教学策略
所谓生成性教学策略,是对应生成性目标的非预设性的教学策略。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生成性的目标并不能"自然"达成,它需要借助与之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达成。否则,生成性目标就仅有可能,而不能成为现实。因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说生成性教学策略。
因为生成性教学策略是对应生成性目标的,所以,要针对生成性目标"设计"生成性策略。比如,针对上面所说的学习商品流通公式的生成性目标──掌握正确的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教师就可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紧密联系现实经济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商品经历的"惊险的一跳"出谋划策;让学生对"所出之谋""所划之策"进行判断、评析、区分;让学生归纳出经历"惊险的一跳"中应该倡导和坚持的观念与准则;等等。这里的"联系""创设""出谋划策""判断""评析""区分"等等,就是应对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性教学策略。正因为生成性目标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所以,生成性教学策略也不是完全能够预设的,它也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4.说课程开发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有人习惯将课程视为学科和教科书,教师教学即"教书",且应该"忠于教材""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教书。显然,这样的课程观,这样的课程实施观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人认为,课程是发展资源,[5]新的课程实施是开放性的和实践性的。在新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实施中,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