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3适当调整游戏规则以推进幼儿游戏的进行案例在“成都印象DIY”游戏中,预设的游戏规则是厨师进入操作区,把制作好的食物端到休息区请客人进行品尝。可是在游戏的时候,发现休息区仅有一两个无所事事的客人,而操作间里做汉堡和披萨的工作人员和就餐的客人混在一起,场面显得很无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幼儿都喜欢自己亲手去当工作人员,然后再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教师及时挂了餐厅“经理”的牌子说:“今天我们餐厅实行自己做自己吃,请顾客们做好了您的食品后再端到休息区去品尝,尝尝你们自己做的东西好不好吃。”及时调整了游戏规则,让所有“交费”的幼儿都可以进入游戏区,自己DIY游戏材料,然后再在餐厅去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调整后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更高了。
反思当幼儿游戏进展的兴趣点与预设规则相违背时,我们教师要尊重幼儿,及时介入幼儿游戏,其目的是为了推进幼儿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策略4“等待”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在“熊猫剧场”游戏中,开幕前,剧场工作人员已经各就各位,管理员忙着整理化妆间的表演服,主持人正在穿新制作的裙子。有号召力的元元和轩轩担当了今天剧场的宣传员,他们在“熊猫剧场”的门口大声吆喝:“快来当演员啊!这里有漂亮的熊猫衣服、熊猫帽子、熊猫书包!”虽然吆喝声吸引了很多孩子们的围观,但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主动来领熊猫道具当演员。这时,主持人也不断地催促他俩,两位宣传员有点着急了,也没经过别人同意就去拉中三班的西西妹妹,硬把熊猫衣服往西西的身上套。在推推嚷嚷中西西妹妹大哭起来,两个宣传员惊慌失措,元元急忙解释说:“西西不哭,姐姐不是故意的,我只想邀请你当熊猫宝宝。”西西坚持说:“我不当熊猫宝宝,我要穿漂亮裙子扮演魔仙女王。”元元笑着说:“当然可以,姐姐带你去化妆。”西西破涕而笑,两人手牵手一蹦三跳地朝化妆间走去。其他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争着报名了,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反思跨班区域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今天招募新演员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幼儿来到“熊猫剧场”参与活动。当同龄不同班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老师没有莽撞地参与解决,而是在等待中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自由探索,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幼儿跨出班级,扩大了交往空间,为他们提供了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可能性,提升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认为,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转换角色,以多重身份介入指导游戏,才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如: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总之,在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