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系列活动教案:蜗牛(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7月07日 00:47:07

  2. 做"沉默"的教师,迫不得已时才"出手"。作为支持者,教师只需要提供多种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幼儿是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对材料性能的熟悉,并不断根据自身已有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如在蜗牛爬出塑料杯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即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给幼儿自我挑战和调整的空间,让幼儿用伙伴之间的差异资源来解决"如何才能不让蜗牛爬出来的问题"。因此,做一个"沉默"且等得了的教师是关键。

  活动三:观察蜗牛

  活动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探索蜗牛的特征,在对蜗牛的观察和比较中积累经验,并将自己的问题、发现与伙伴分享。

  活动准备:

  牙签,剪刀,放大镜,白色纸,各类食物(菜叶、草、水果、树叶、肉、豆腐)。

  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关于蜗牛,你想了解什么?打算怎样去了解?

  幼儿踊跃发言,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类:(1)蜗牛在什么季节出来?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潮湿的草地里?(2)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3)蜗牛有嘴巴和眼睛吗,长在哪里?(4)蜗牛吃什么?(5)蜗牛为什么爬得这么慢?(6)蜗牛会死吗?(7)蜗牛怎么生宝宝?

  2. 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部分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哪些小朋友知道,可以帮助小伙伴解决?"

  幼儿通过相互之间原有经验的共享解决了(1)(5)(6)(7)四个问题。

  3. 针对(3)(4)(5)三个问题,教师提供材料,供幼儿根据自己的问题分组进行观察。

  教师:"老师在第一组桌上放了牙签、剪刀、放大镜;在第二组的桌上放了放大镜和白色纸;第三组的桌上放了各种食物,你们可以找跟你有一样的问题的小伙伴一起,选择需要的工具观察蜗牛。"

  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试验。有的把青菜、肉等食物放在蜗牛的下面,看蜗牛会去吃哪一个;有的拿着牙签一会戳戳蜗牛硬硬的壳,一会戳戳蜗牛软软的身体,一会又碰碰它的触角;有的把蜗牛放在自己的手背上让蜗牛爬。

  4. 交流自己或小组的发现。

  教师:你们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你是怎样观察的?

  幼儿1:"我发现蜗牛有眼睛和嘴巴,眼睛和嘴巴长在头上,我用放大镜看的。"

  教师:"你用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见。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东西呢。"

  幼儿2:"蜗牛喜欢吃菜叶、树叶和水果。"

  教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幼2:"我们给蜗牛吃很多东西,它不吃肉和豆腐。"

  教师:"哦,原来是这样,每样东西都试一试,就能发现蜗牛到底吃什么。"

  幼儿3:"蜗牛爬的时候我看见了,蜗牛的壳是硬的,身体是软软的长长的,壳里装着身体和内脏。"

  教师:"对,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呢。谁还有新的发现?"

  幼儿4:"当我们的手去碰蜗牛的时候,蜗牛的触角和身体都会迅速地缩到壳里。"

  幼儿5:"当蜗牛看到食物的时候会把身体伸得长长的。"

  幼儿6:"蜗牛的大便细细的。"

  幼儿7:"我用牙签去碰蜗牛的触角,它就把触角缩了进去;我用剪刀碰蜗牛的触角,蜗牛也把触角缩了回去;我用牙签碰它的那个触角,它就把那一个触角缩了回去,另一个没有缩回去;我碰它另一个触角,它也只缩了一个。"

  教师反思:

  整个过程,幼儿都很兴奋,不仅学到了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验与努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实验的,并且能够在实验中根据结果和问题不断调整方法、策略而获得新的经验。在交流经验时,幼儿不仅关注发现的内容,还分享了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与过程。

  活动四:饲养蜗牛

  活动目标:

  长期关注蜗牛,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和饲养习惯。

  活动准备:

  蜗牛的食物,值日生分工表,观察记录表。

  活动过程:

  1. 饲养分工。

  幼儿自愿报名,承担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把愿意饲养的幼儿分为喂食、打扫、记录三组,按照天数轮流。

  2. 介绍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内容有饲养时间、饲养人、喂养食物、是否打扫四栏,用图画的形式表示,要求幼儿用数字和图画进行记录。

  3. 饲养蜗牛。

  值班人定期向蜗牛的窝里投放青菜等食物,定期打扫蜗牛的家,并做观察记录。

  教师反思:

  在长期的观察中,幼儿又陆续发现了蜗牛的分泌物、粪便等物,并能持续探索。另外,长期的饲养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长期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分工合作、坚持等品质,以及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责任心。

  • 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