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用药安全隐患知识篇(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8年01月31日 10:55:33 

  儿童用药安全隐患服务篇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避开四大常见雷区。

  雷区 1:按成人“缩小版”用药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减半”,但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而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不少儿科医生认为,所谓“指导”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目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成人的1/4,4岁为成人的1/3,6岁为成人的2/5,9岁为成人的1/2,12-14岁为成人的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

  孙忠实表示,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至1岁为婴儿期;1岁至3岁是幼儿期;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6岁至12岁是学龄期,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

  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儿童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孙忠实说。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儿童抗心率衰竭的药品就按照每个阶段年龄段给予了不同的用量用法。“按理说,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其他药品学习,但是由于费时费力,其他药品要效仿恐怕很难。”周忠蜀坦言。

  雷区 2:乱用成人药酿大祸

  市民陈氏夫妇极少带孩子去看医生,前几天,他们不得不把6岁的儿子送往医院。三天前孩子拉肚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效果不明显,很快又加了两粒。随后,孩子开始不吃不喝,昏睡不醒,除了四肢老是发抖以外,身上还长满小红点。

  一系列问诊和化验后,陈氏夫妇意外得知:孩子是药物中毒,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出现四肢震颤,伤及中枢神经,肾脏也有伤害。

  周忠蜀表示,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她此前就接诊了一个因感冒吃了大人感冒药快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儿。周忠蜀说,不少感冒药能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还能兴奋中枢神经,是治疗成人感冒的常用药,几乎不给儿童用,即便用也不能如此大剂量。

  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则表示,现实中,不适合儿童却被用于儿童治病的药远不止这些,忽视剂量,擅自给孩子“下药”的也远不止陈氏夫妇。

  宋红梅说:“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

  雷区 3:一生病就输液

  作为儿科大夫和药学专家,周忠蜀和孙忠实都对目前动不动就给孩子挂吊针的事心怀忧虑。

  孙忠实直言,挂吊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里面透着医患双方的无奈和无知。

  “无奈”是指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医院和医生歪曲了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在体制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逐利取代了悬壶。

  “无知”则多是说家长。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急得不得了,恨不能孩子的病立刻好转,于是很多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进行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

  周忠蜀劝告同行和家长们,切记,能不打点滴就不打。宋红梅也提醒,小孩生病后,能不用药就不用。实在需要用药,一定要首选儿童专用药,同时,还要精准把握药量。

  雷区 4:孩子生病家长焦虑

  家长带小孩看病的时候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大大咧咧,对孩子病情关注不够,不能详细描述孩子的病史;另一种是过于细心,反复跑医院。

  周忠蜀说,人们常常认为大大咧咧的家长不好,但是殊不知过于细心对孩子的身体恢复也很不利。以发烧为例,患儿发热属于疾病的一种炎症反应,不必过度惊慌恐惧。一般呼吸道感染3天后随着病情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上要使用退烧药,但是任何退烧药均需间隔4小时后使用,4小时内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做物理降温,不要反复带着孩子找医院找大夫,这样不仅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还很容易导致孩子反复感染。

胎教音乐
  • 幼儿安全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