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长保健意识的增强,目前很多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知识了解是比较多的,如很多家长都知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但部分孩子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实际娃娃的生病过程中,家长不会意识到孩子是手足口病引起的。大多数孩子在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形状圆形或椭圆形,如米粒大小,比水痘皮疹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等。
另外,除手足口外,也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这时候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是手足口了,而最初的两天,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还属于活动期,所以幼儿园会出现一个小的潜伏期之后,有不少孩子就开始陆续发病了。
“抗病毒”是治疗首选
隆红艳说,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也可长期存活。
从治疗来看,一般以中成药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这也是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里面认可的。但专家提醒,中成药不能作为校园预防性用药。有报道说,有些幼儿园会建议家长给宝宝喝点抗病毒药物来预防,这点不可取。从预防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环境方面,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避免继发感染。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所以在宝宝的恢复期,应该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这时候的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可选用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患儿口腔护理很重要
当患儿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疼痛拒食,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可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而且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可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或珠黄散、锡类散涂搽口腔内患处;对手足疱疹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隆红艳说,宝宝在家“隔离”过程中,尽可能给宝宝吃点消化的饮食,很多孩子伴有口腔疼痛,少吃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一定要多喝水,辅助使用一些抗病毒及对症的药物。如果宝宝有低热(37.5℃~38.5℃)的情况,可考虑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使用退热药。
手足口病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和对症,如果发现孩子有呼吸系统方面的症状,也应该提高警惕,看是否是一个病毒感染,一般来讲,病情较轻的孩子,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休息,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5-10天即可痊愈。
手足口病重在讲卫生
夏季湿热,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比例在逐渐增加,提高宝宝抵抗力是关键,如果孩子出现发烧,精神萎靡,或腹痛吐泻,应该及时就医。另外,手足口病多与娃娃的抵抗力下降有关系,所以一定要对症治疗,科学预防。
隆红艳说,手足口病多半有口腔溃疡,因此在饮食上,应给患儿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温以偏温略凉为宜,不能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避免辛辣。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静脉补液,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预防手足口病,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疾病高发期,饮食应清淡而富于营养,增强抵抗力。2。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3。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4。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密切接触。5。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在这里再介绍几种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处方:
1、黄芪15g,生薏苡仁、绿豆各10g,先煮黄芪去其液,然后加入薏苡仁、绿豆,煮粥食用。
2、生薏苡仁10g,金银花、大青叶各6g、绵茵陈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服用,连续5-7天。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以上为3-6岁的计量,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服用减量,6岁以上可以增量。
3、金银花12g,板蓝根9g,白菊花、竹叶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时健康的儿童。
4、黄芪12g,防风、炒白术各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