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一些孩子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处,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欢结伴,喜欢和一大堆朋友玩。无论他选择什么方式,只要孩子愿意、喜欢就可以了,家长只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指导,过多的介入会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碍他们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8、孩子留有充足的玩耍时间
有些家长在假期里除了让孩子写作业外,还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将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找同伴玩耍,家长还美起名曰:这都是为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无人倾诉。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孤僻内项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应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时间,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时间,让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长也应经常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认识花鸟鱼虫,初步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孩子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孩子在活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强化对孩子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你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她。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现而倍感欣慰。
10、克服胆小和羞怯心理
往往有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是能说会讲,但是在外出场合或陌生的环境往往是要么面红耳赤,原来会说的也说不清楚,要么干脆闭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有胆小羞怯的心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胆小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后天造成的,比如,父母一向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都会使得孩子在陌生场合过于紧张,无所适从。建议父母在平时不妨给孩子们多一些自由,在一定的范围内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场合或陌生的场合,鼓励他们主动接触一些人或鼓励他们主动处理一些事,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他们能解决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11、让孩子充满自信
自信的时候来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后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于种种原因被削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一个人也许不是很漂亮,也许没有很动人的声音,甚至,也许他没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只要他充满自信,总会不知不觉打动别人的心。自信就是在不经意中,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充满力量,让人在人际关系中充满魅力。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从实践中来。父母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学习知识的机会,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
12、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这其实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的一个相对面。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在交往中,孩子们总会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既然我们在内心对交往的朋友有这样的要求,对方必然也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赞美的同时能够去赞美别人,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这一点对很多孩子非常重要,只因,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往往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赞美,却忽略了如何去欣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