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给她换一个爸爸,可能怎么说,因为我听到好多父母,孩子说得挺好的话,父母给泼冷水。比如这个孩子说了,爸爸,我悟出一个道理来,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这爸爸就说了,这还用你说,谁不知道,我都跟你说过860遍了,今天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没什么好日子过,你呀,有工夫别瞎想,你给我好好学习就是了,走了。同样一件事儿,这个处理,你说这个孩子什么心态,走了以后,这个孩子还委屈呢,好不容易想出这么一句非常好的话,让我爸爸给枪毙了,半个小时都没踏实,这作业做不下去,第二天上课还觉得委屈呢。你看看,同样一件事儿,跟父母态度有关系。你看,这个父母,他不是故意做的,他是有一种求知态度,求知表现,他得向孩子学习。那后一个父母就居高临下,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就得是教育她的,摆出一副教育的架子,这就错了,自居心理,是不是。
家庭书架,这很重要。有的家里都有家庭书架,但是你是否做到了我们所要求这个。家庭中有共同读的书,有每个人读的书,而且养成交流读书心得的习惯,这很重要。因为有的家里边有书不读,有的家里没什么书,就一些乱七八糟的书,这不行。现在说学习型的家庭还得读书。我说一个数据不一定准,我在网上看到的,说以色列人爱读书,平均一人一年大概读四十七、八本书,以色列教育水平很高。俄罗斯人平均一人一年读二十七、八本书,我说这个是参考的数据。中国人现在平均一人一年读2.8本书,我们希望提高国民素质,希望我们的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北京人,我估计都读书比较多,十本、八本是可能的。但是我们比较就发现,我们必须做爱读书的人,你爱读书,你的孩子才能爱读书。不然的话,你老教育他读书,他心里就想了,你也不读书,天天催我,他就没动力。
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101中学一个父母讲的。这孩子原来小学时候特别爱看电视,后来干脆从三年级开始,父母给孩子定了一条,这个电视报由你来买,圈定两次,其他时间不看,这就约法三章,父母看一次,你不看也不成,你就看。其他时间怎么办呢?晚上学习的时候一块儿学。爸爸在这儿学,你在那儿学。这爸爸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把自己读的书一本一本地读,画重点,抄笔记。小学的时候,每学三十分钟休息一会儿,爷俩下去摔跤锻炼,然后回来接着学。过来过去这爸爸不用说话,这孩子都悄悄看看他爸爸的笔记本,看看那书,一看真是认真在读,回去他也认真读。结果一直到高中毕业,后来这爸爸有问题就请教这孩子,这孩子自觉性越来越高,到最后你看到什么程度,这孩子是101中学的保送生,保送华南理工大学。父母很高兴开父母会,回去以后,这孩子跟他说,对不起,我不去,我不接受这保送。那怎么办呢?说,我要自己考,我奔清华建筑系。他爸爸说,爸爸、妈妈着急了,说,清华大学这么难考,万一考不上呢?考不上,你们说要有志气不是吗?这孩子有志气。我考不上,我复读一年,你们支持我一下,我还是奔这儿去。如果再考不上,我打工,我自己复习,我还奔那儿去,那个不接受。最后就没有去,然后这孩子一下就考上了。考上以后学校就知道了,当时有一个《万家灯火》广播节目,就请他们做节目,他爸爸就答应了,请爷俩去,讲讲家庭教育,讲讲孩子奋斗。结果孩子从大学回来以后,他爸爸说,咱们去中央广播电台做一个什么节目,他说,我不去,你去。他爸说,那哪儿行。我答应人家了。他说,这个考上了,我也不是什么人才,成人才早着呢,这么早,值得骄傲吗?他反过来批评他爸爸,我不去。后来他爸爸死说活说,我答应人家编辑记者了,这才去。然后他跟他爸爸说,下不为例,我离成才还远着呢。我听着这故事一想,这孩子反过来提示他爸爸。但是从小的时候,这个爸爸做的事情,你看看,是不是,你学我也学,我学得比你还认真,那孩子就更认真。现在我们好多父母自己不学,天天就是居高临下让孩子学,你说,能不能使这孩子发自内心地更能愿意学习。
还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是需要这样条件的,你太乱了,不安心,这孩子就不安心。
第二个因素:家庭的人际环境。
你看,讲孩子的智力发展,讲学习跟人际环境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你人际关系和谐,这孩子他心里踏实,他有一种归属感,有安全感。如果人际关系不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我都有调查。如果家庭不和睦,经常吵嘴、打架,孩子缺少安全感,心里烦躁,严重影响学习。如果孩子小时候,你就经常打架,闹得不可开交,以后你还这样发展,这孩子会有三步;第一步是害怕,小的时候,父母一打架,他害怕,他没有安全感,害怕。然后就厌烦,懂事以后就烦。他发现,你们吵来吵去也没怎么着,再后来什么呢,怨恨,他恨你,他就躲着。